海淀区

海淀区,北京市辖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相邻,南与丰台区毗连,西与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交界,北与昌平区接壤,区域面积430.77平方千米。辖22个街道,7个地区。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312.5万人。

名称衍变

海淀区因区政府驻地海淀镇而得名。元代初年,海淀镇附近是一片浅湖水淀,“海淀”因此得名。在湖边逐渐形成居民聚落,亦以“海淀”命名。“海淀”在历史文献中亦称为“海甸”“海店”,史料记载最早见于元初王恽所撰《中堂事记》。

1952年9月1日,海淀区正式命名。

历史沿革

西周

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架于燕。后燕国兼并蓟国,迁都于蓟,故今北京地区先分属于蓟、燕,后统为燕国辖地。

战国

燕国沿边境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郡下设县。今北京西部、西北部属上谷郡,可能包括今海淀区境西北部分地区。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秦帝国建立,废止分封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原燕国北部设上谷、渔阳等五郡,又在蓟城地区设广阳郡,辖域可能涉及海淀地区的有广阳郡(或上谷都)蓟县、上谷郡军都县

西汉

汉高祖元年(前202年),西汉建立,在蓟城地区先后置燕国燕郡广阳郡广阳国

至西汉末年,海淀地区可能分属于广阳国蓟县、上谷郡军都县。

新莽

始建国二年(9年),王莽废广阳国,改设广阳郡(曾改名为广有)。

东汉

初,复置广阳国,后并入上谷郡。

永元八年(96年)复置广阳郡。

至东汉末年,分属广阳郡所辖蓟、军都和昌平县。

魏晋南北朝

曹魏北周,今海淀南部为燕郡蓟县辖地,北部在三国北魏前期分属燕郡军都、昌平两县;北魏末年属军都县;东魏北齐天保年间可能分属于军都县,及昌平、万年、广武、沃野等4个侨置县;北周时则分属于昌平、万年两县。

开皇三年(583年)十一月,隋文帝杨坚下诏“罢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度。燕郡、昌平郡等均废,属县直接由幽州统辖。

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废幽州,置涿郡。今海淀属涿郡。

海淀在天宝元年(742年)前后可能分属幽州(范阳郡)的蓟、广平、广宁、昌平县和带州孤竹县(寄置)。

五代

后唐时,可能分属于幽都、玉河、燕平、蓟等县。

两宋

契丹天显十一年(936年)末,契丹进占幽、蓟、云等燕云十六州。会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升幽州城为南京,设南京道

天辅六年(1122年)底,金国攻占辽南京,次年三月由北宋接管。北宋以原析津府为基础,设燕山府路,燕京改称燕山府

天会二年(1125年)底,燕山府又为金国夺占,恢复燕京和析津府名称,并置燕京路。

终辽之世,海淀地区分属于辽南京道析津府的析津、宛平、玉河、昌平等县;至金末,分属于中都路大兴府的大兴、宛平、昌平等县。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五月,蒙古军攻占金中都。将中都改称燕京,中都路改称燕京路。

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改燕京为中都,燕京路改称中都路。

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大元”,次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正式建都,中都路改称大都路,今北京地区绝大部分(包括海淀地区)属大都路,海淀南半部大体属宛平县,北半部大体属昌平县。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占大都城,随即将大都路(兼领大兴府事)改为北平府。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辖包括海淀在内的今北京大部地区。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称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原由北京“行部”管辖的京师地区顺天府等八府、二直隶州直辖于中央政府,称为“北直隶”。

至明末,海淀仍分属宛平、昌平两县(州)。

清袭明制,在北京设中、东、西、南、北五城,并将五城管辖范围扩大到近郊。海淀南半部和温泉、冷泉、北安河一带隶属于宛平县;北半部大部隶属于昌平州;延庆州有属地在境内。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1月9日,昌平州更名为昌平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原京兆各县并入河北省;北京改名为北平,设北平特别市。海淀分属北平市和河北省的宛平县、昌平县、延庆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下令推行“地方自治”,设立市辖区,海淀地区属北平市辖域的地区分属北郊、西郊两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军占领,改北平为“特别市”,宛平、昌平两县初分属津海道、冀东道,1940年6月以后都隶属于“燕京道”。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恢复“北平”名称,仍为“院辖市”,市辖区恢复以数字序号命名,西交区定名为十五区,北郊区定名为十六区。宛平、昌平仍属河北省。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12日—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绝大部分西郊地区,海淀属北平市原分属十五区(西郊区)、十六区(北郊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市政府新成立6个区,这些地区原来分别属大兴、宛平两县管辖。至1949年6月底,今海淀辖域分属北平市十六区、十七区、十八区、十九区、二十七区和察哈尔省宛平县、昌顺(昌平)县管辖。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3日,北平市重新调整市界和郊区行政区划,原十七、十八两区,原十六区新市区以北与由昌顺县划入之西北旺等5村合并为十六区,原十六区新市区以北地区,划归新的十六区。十六区的建立标志着以今海淀区辖域为主体的单一行政区域正式设立。

建国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平改名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十六区即成为首都北京的市辖区。11月1日,废止“昌顺县”名称。

1950年8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变更郊区各区番号。第十六区改名为第十三区,第十七区改名为第十四区,第十九区改名为第十五区。

1952年7月23日,河北省宛平县全县及房山、良乡两县部分地区划归北京市。

1952年8月27日,北京市政府通知:(一)取消按数字番号命名市辖区的办法,将郊区划为东郊区(原第十区)、海淀区(原第十三区)、石景山区(原第十五区)等区。(二)撤销第十四区,该区原辖域以德胜门至清河镇的马路为界,其东划归东郊区(原第十区),其西(包括清河镇)划归海淀区(原第十三区)。德胜门关厢划归西四区(原第四区)。(三)划入北京市的宛平县辖区,除绝大部分并入新设的“京西矿区”外,北安河等村划归海淀区。自此,海淀区的名称确定,并沿用至今。

1958年8月30日,海淀区实现人民公社化,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部分别并入各公社。至此,海淀区现辖区域基本形成。

1963年1月1日,原属昌平县的台头村、梁家园村正式划归海淀区,海淀区与昌平县的分界线北移至该两村以北。至此,海淀区的辖域完全形成,与周边各区、县分界线确定下来,延续至今。

文化大革命”中,海淀区机构名称多有更改,行政区划和建制变动多不规范。

1978年10月以后,海淀区各级各类机构陆续取消“革命委员会”,各街道、公社恢复原有建制。

1983年底,人民公社取消,海淀区在农村延续26年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终结。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相邻,南与丰台区毗连,西与石景山、门头沟区交界,北与昌平区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9°53′~40°09′,东经116°03′~116°23′之间。区域面积430.77平方千米,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6%。边界线长约146.2千米,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最宽处29千米。

气候

综述

海淀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风大干旱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风小光照足,冬季寒冷雨雪少。春、秋季节短,冬、夏季节长。

春季(4月6日~6月5日)61天。多受西北大陆干冷气团控制,但冷空气势力明显衰退,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沙。冷空气活动仍频繁,冷暖多变化,日夜温差大。

夏季(6月6日~8月31日)87天。受太平洋暖湿气团影响,气温高,雨水多,形成雨热同季。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于夏初。

秋季(9月1日~10月25日)55天。天高气爽,冷暖适宜。气温逐渐下降,降水显著减少,日照时数较长。平均气温比夏季低8℃~9℃。

冬季(10月26日~次年4月5日)162天。受西北大陆干冷气团控制,气候寒冷干燥,是全年最冷月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季节。

气温

海淀区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常年极端最低气温在11℃~19℃之间。气温有明显日变化,最高气温一般出现于15时至16时,最低气温出现于日出前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因季节而稍有差异,夏季为5时左右,春秋季为6时左右,冬季为7时左右。年平均日较差为11.2℃。

降水

海淀区降水量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季变化很大,多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水日数为66.8天,降雪日数为9天—10天,积雪日数为11天左右。平均初雪日期为11月28日,平均终雪日期为3月10日。

海淀区夏季多吹偏南风,春秋冬季盛行偏北风。有明显日变化,白天北风转南风,晚间南风转北风。每年3月~5月是大风集中季节。最大风速是33米/秒。大风多出现于12月和第二年1月、3月、4月。夏季也出现短时雷雨大风。

日照

海淀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4.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日照时数5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

蒸发

海淀区春季蒸发量最大,冬季最小。蒸发量白天大于夜间,平原大于山区。年平均蒸发量为1900.4毫米。年内主要的蒸发月份是4月~6月份,平均累计蒸发量814.9毫米,月平均蒸发量均在200毫米以上,占全年的43%;11月~2月份平均累计蒸发量282.6毫米,月平均蒸发量不超过100毫米,占全年的15%;其他各月平均累计蒸发量802.9毫米,占全年的42%。

地质

综述

海淀区大地构造上处于阴山东西复杂构造带南缘、祁吕一贺兰山字形构造东翼反射弧与新华夏构造带交接部位,西部山区为北京西山隆起带,东部平原为北京平原沉降带,地质构造发育、构造形迹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海淀地区除缺失太古界震旦亚界、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白垩系地层外,其余从寒武系到第四系地层均有分布,岩性较齐全,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齐全。

褶皱构造

海淀区受祁吕、燕山及新华夏构造带的影响,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延伸到海淀区的褶皱构造有百花山—妙峰山向斜,延伸至北安河附近被阳坊—北安河岩体所截;往南有九龙山—香峪复式向斜,该向斜从大工、寨口延伸到白家瞳、百望山一带,是影响本区最主要的褶皱构造。再往南有该褶皱的耳机构造灰峪向斜(延至温泉、太舟坞附近)及八大处—玉泉山背斜等。这些背斜及向斜轴的走向多在北东50°~60°之间。

断裂构造

海淀区断裂构造主要有南大寨—八宝山断层,走向北东60°,该断层经八宝山、北洼路、海淀、清华园向北东延伸;黄庄—高丽营断层,该断层走向约北东45°,穿过永定路、紫竹院北及北钟寺附近向北东延伸。此外还有走向北东60°左右的前沙涧—沙河断层、南安河—上庄断层和走向近南北的阳坊—北安河断层、西玉河—昆明湖断层及寨口—军庄断层。

地形地貌

海淀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边缘与太行山余脉交汇地带,系古代永定河冲积的一部分。全区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为苏家坨镇的阳台山,海拔1278米;最低处为清河街道东的黑泉村,海拔35米左右。海淀境内兼有山地和平原,西部为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5%左右;东部和南部为海拔50米左右的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5%左右。

平原

海淀区平原属华北平原北部边缘,分两部分:百望山以南称山南前平原区,百望山以北称山后平原区。山区周边与平原之间,有宽1千米~2千米过渡地带。山后地区过渡地带海拔在50米~100米之间,山前地区过渡地带海拔在60米~100米之间。地形表面凹凸不平,地形坡度一般在1°~2°之间,沉积层属冲积扇山前的洪积、冲积、坡积物。

在过渡地带东部是海淀区的主要平原区。平原区属新生代沉积区,沉积了巨厚的新生界松散沉积层。山前平原区有永定河洪冲积扇和清河洪冲积扇组成。永定河洪冲积扇地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一般在58米~45.6米之间。清河洪冲积扇地面海拔高程一般在48米~35米之间。

山区

山区分布于海淀区西部地区,统称西山,属太行山余脉,有大小山峰67座,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18座,整个山势呈南北走向,仅黄道岭向东延伸至百望山,呈东西走向。百望山将海淀区分为两部分,习惯上以此山为界,山之南称为山前,山之北称为山后。温泉、冷泉、韩家川以南及香山一带,山势低缓,属低山丘陵。平原残丘有玉泉山、万寿山、田村山等。

海淀山区山体主要属中生代燕山构造旋迥,晚期造山运动形成,至今约6000万年。山体剥蚀,风化强烈,山谷多呈“U”字形,勾谷中沉积巨厚新生代的坡冲积物。在沟口往往沉积有滚圆度、分选性查的厚度变化不一的砾石层。按山体走向和山脊海拔高程差异以苏家坨镇寨口沟,北北东向断层为界,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从聂各庄乡北部区界到北安河乡寨口沟称大西山,山体总的走向近于南北向,区境内长约9千米,宽约2~3千米。海拔高程以北安和乡西部阳台山为中心,向南向北递减,主体山脊一般在600米~1200米之间。岩性以抗风化强的花岗岩为主,基岩裸露,土层较薄,植被稀少。在平缓的山顶和山坡被第四系风化的残、坡积物覆盖,土层较厚,植被生长茂盛。

二、北安河乡寨口沟以东山区部分,山体主山脊海拔高程在200~600米之间,称小西山。构成山体的岩性为古生界—中生界的砂岩、页岩、石灰岩。表面被第四系风化的残坡积层覆盖,植被生长茂盛、山势平缓。

水文水利

海淀区水域面积在北京近郊区居第一位,历史上湖、泉众多,河流交错,是金中都、元大都重要地表水源地。至明清,玉泉水系成为北京城唯一的地表水源地,南长河则是向京城输水的重要通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挖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把官厅、密云两大水库之水引入玉渊潭昆明湖

河流

湖泊

名泉

海淀区历史上名泉众多,随着时代发展,很多于20世纪70年代断流干涸,如玉泉、万泉、双清泉、黑龙潭泉、温泉等。

土壤

海淀区受地质、气候、地形诸因素影响,土壤具多样性:

山地垂直带明显,棕壤及地带性褐土交错分布。山地自高到低,土壤分山地棕壤、淋溶褐土、普通褐土、潮褐土、褐潮土、潮土等类。山后倾斜平原广泛分布潮土。山前平原褐土与洼地水稻土相连。

自然灾害

海淀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雷电、冰雹、大风、高温、暴雪、大雾、霾、干旱、低温冰雪等,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有雷电、暴雨、大雾、霾、大风、冰雹等。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影响,海淀区气候状况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气象灾害发生次数明显增多,极端灾害性天气也时有发生。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通水后,每年向海淀区供水0.6亿—0.8亿立方米,最多年供水达1亿立方米。北沙河与莲花河多年平均总入境水量为0.26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占海淀区多年平均用水量的80%。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按贫富可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单元:

一、四季青地区为富水区,面积约130平方千米。

二、清河地区为次富水区,面积100平方千米。

三、山后地区为贫水区,面积130平方千米。

2023年,海淀区水资源总量2.12亿立方米,总用水量5.4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2.49亿立方米,环境用水2.8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352万立方米,农业用水529万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海淀区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1372.92公顷(20593.80亩)

其中,水田150.09公顷(2251.35亩),占10.93%;水浇地969.74公顷(14546.10亩),占70.64%;旱地253.09公顷(3796.35亩),占18.43%。

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25.96公顷(389.40亩);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0.45公顷(156.75亩);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0.77公顷(11.55亩);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0.11公顷(1.65亩)。

二、园地1899.86公顷(28497.90亩)

其中,果园1851.60公顷(27774.00亩),占97.46%;其他园地48.26公顷(723.90亩),占2.54%。

三、林地10668.49公顷(160027.35亩)

其中,乔木林地9762.11公顷(146431.65亩),占91.50%;竹林地0.80公顷(12.00亩),占0.01%;灌木林地421.70公顷(6325.50亩),占3.95%;其他林地483.88公顷(7258.20亩),占4.54%。

四、草地289.83公顷(4347.45亩)

其中,其他草地289.83公顷(4347.45亩),占100.00%。

五、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6156.18公顷(392342.70亩)

其中,城市用地15564.04公顷(233460.60亩),占59.50%;建制镇用地5063.06公顷(75945.90亩),占19.36%;村庄用地4302.97公顷(64544.55亩),占16.45%;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226.11公顷(18391.65亩),占4.69%。

六、交通运输用地1690.56公顷(25358.40亩)

其中,铁路用地191.00公顷(2865.00亩),占11.30%;轨道交通用地163.76公顷(2456.40亩),占9.69%;公路用地1083.15公顷(16247.25亩),占64.07%;农村道路245.21公顷(3678.15亩),占14.50%;机场用地5.61公顷(84.15亩),占0.33%;管道运输用地1.83公顷(27.45亩),占0.11%。

七、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902.99公顷(13544.85亩)

其中,河流水面179.17公顷(2687.55亩),占19.84%;水库水面13.43公顷(201.45亩),占1.49%;坑塘水面213.96公顷(3209.40亩),占23.69%;沟渠371.39公顷(5570.85亩),占41.13%;水工建筑用地125.04公顷(1875.60亩),占13.85%。

野生植物

据《北京植物志》载,海淀区共有野生植物3门2纲111科614种。其中蕨类植物门9科20种,裸子植物门2科2种;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81科426种,单子叶植物19科166种。

海淀区受地貌、气候、土壤的影响,从山区到平原,植被具较明显的分带特征。

海拔较高地方分布着中生、耐瘠薄、抗寒性较强乔灌木及草本。山坡地上线主要是野生草本群落、杂灌木及少量次生林植被。下线为人工林、果树、野生杂草和灌木丛。

野生动物

2024年2月1日,海淀区发布了2023年陆生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名录,相较2022年新增陆生野生动物59种,其中橙翅噪鹛、红头长尾山雀为北京市新记录鸟种。

哺乳纲:主要有猪獾狗獾家蝠草兔刺猬岩松鼠狍子

鸟纲:主要有乌鸦喜鹊灰喜鹊山鸡啄木鸟猫头鹰苍鹰家燕山雀家雀

爬行纲:主要有草蛇蝮蛇锦蛇

两栖纲:主要有青蛙林蛙蟾蜍

矿产资源

泥炭:主要分布在温泉、冷泉、苏家坨一带,储量约为340万吨。

砖用黏土矿:广泛分布在平原区,区内最大的黏土矿是西六里屯黏土矿,为中型工业矿床。

砂石矿:砂石矿主要分布于永定河流域;基岩碎石矿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含量为95%—98%,次为白云岩石英和少量的磁铁矿,主要分布在温泉村南,储量为37.5万吨。

制灰灰岩矿:分布在海淀区温泉镇。其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次为白云石、燧石,储量为40万吨。

花岗岩:分布在北安河至西山农场一带,车耳营地区花岗岩储量为127万立方米。

石墨矿:位于苏家坨镇南安河村,固定含碳量甚低,最高为43%,总储量为3万吨。

矿泉水:集中分布在四季青、温泉一带。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世纪50年代,海淀区周边的清河北安河田村等地陆续划入区境。北部大半曾隶属于昌平县,是远郊区,1958年并入海淀区,成为近郊区。

1954年起,现区境南部陆续设若干街道。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

1963年实行城乡“分治”,重设街道。

1968年撤销区人民委员会,在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设革命委员会。

1981年取消区革命委员会,设区人大常委会和区人民政府。

1984年结束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设乡。

至1995年底,海淀区辖17个街道、11个乡。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海淀区东部和南部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包含海淀区境东、南和西南部,地跨海淀区16个街道(除香山街)和四季青、玉渊潭、海淀、东升、东北旺等5个乡的全部或部分区域。

至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辖21个街道,5个镇,3个乡,2个地区。

2005年底,玉渊潭乡被撤,原辖行政村并入万寿路等5个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海淀区下辖22个街道,7个地区(镇),共计570个社区,84个行政村。。海淀区人民政府驻海淀街道长春桥路17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海淀区常住人口31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05.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3.6%。常住人口出生率4.80‰,死亡率3.74‰,自然增长率1.06‰。截至2023年末,海淀区户籍人口246.9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4万人。

民族构成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20年,海淀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977009人,占9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6460人,占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69112人,下降5.4%,年平均下降0.6%;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1911人,上升16.3%,年平均上升1.5%。

语言特征

海淀区历史上通行北京话。北京话的源头,出自我国古代边邑“蓟丘”的“蓟燕语”。轻声和儿化,是老北京话的显著特征。轻声,也叫“轻音”,即某些词里的音节或句子里的词,念成又轻又短的调子。北京话里,轻声字(弱读音节)在整个音韵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双音节词,两个音节的轻重程度大多不同,相比而言,前一个音节较重,后一个音节较轻。北京话里轻音的作用有多种,其中有改变词义和词性的:如,名词的“言语”,即说的话,轻声后的“你言语一声啊”(你说句话啊),原本的“名词”变成了“动词”。轻声后动词变成名词的,如,“不要把精力花费在没用的地方”,其中的“花费”为动词;若变成“天天买零食也是不小的花费”,这“花费”就变成了名词。所谓“儿化”,就是后缀“儿”字,但不自成音节,而是只表示一种卷舌作用,使韵母“儿化”。

普通话化,是当代海淀区语言的总趋势。伴随着“普通话”的普及,由于求学、工作等因素,又增添了多少新的“乡音”。

宗教信仰

海淀区是北京宗教工作重点区,不仅五大宗教齐全,还有宗教团体、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院校。截至2022年末,海淀区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22处。其中,拥有龙泉寺佛教活动场所1处,桃源观道教活动场所1处,后八家教堂、正福寺教堂、西北旺弥撒点等天主教活动场所3处,海淀堂、太平路聚会点、连洼聚会点、田村聚会点、田村中街聚会点、北安河聚会点、金沟河聚会点、燕京神学院聚会点等基督教活动场所8处,马甸清真寺、清河清真寺、蓝靛厂清真寺、树村清真寺、安河桥清真寺、四王府清真寺、海淀清真寺等伊斯兰教活动场所7处。

经济

综述

海淀区发改委的数字显示,2004年,海淀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在2015年海淀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大关后,海淀跨越式增长特征越来越明显,几乎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2022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顺利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破万亿元的市辖区、全国第一个破万亿的地市级区县。科技产业是海淀区万亿GDP的底气所在。海淀是中关村企业的大本营,创新活力强,是全市经济的压舱石。丰富的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为海淀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2023年,海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20.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下降27.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10.9亿元,下降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207.8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构成为0.01:7.36:92.63。

2023年,海淀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增值税175.8亿元,增长60.0%;企业所得税140.5亿元,增长10.4%。

2023年,海淀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7.9%。按产业分,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21.1%。按构成分,建安工程投资下降0.3%,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16.9%。

第一产业

农业发展

截至2023年8月,海淀区拥有基本农田1.11万亩,素有皇家御米称号的京西稻,在海淀已有300多年种植历史,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天然优势。海淀区持续优化农业绿色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工作,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绿色防控及统防统治覆盖率等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指标均处于全市前列。

2023年,海淀区发放政策性有机肥10000余吨,覆盖面积1.3万亩,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质量。2023年,海淀区为种植主体提供粘虫板和诱捕器、杀虫灯等物理防控仪器及生物天敌防治等生物绿色农药,服务3.7万余亩次,覆盖菜、粮、果等作物1.2万余亩。统防统治率达80%、绿色防控率达87%,农药减量增效,农药利用率45.57%。积极开展农业投入品回收,回收农膜75.49吨,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实验60亩,降低土壤塑料污染风险;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8.24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2024年,海淀区级粮食蔬菜生产补贴资金271.12万元、政策性有机肥10000余吨均已就位,提振粮食蔬菜生产积极性。执法提质护春耕,出动执法人员312人次,规范农资经营管理,保障种植主体权益。109台农机装备经安全生产检查后,已整修到位,全力备战春耕。技术人员一线指导20余次,开展小麦苗情监测2次,在田冬小麦长势良好,为夏粮丰收打下有利基础。

海淀区努力推动现代农业,融入中关村科学城发展大局,各相关单位也积极整合辖区内科技和人才等资源优势,牵头搭建政企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创新发展,积极打造高质量“科技农业”。海淀区上庄京西稻智慧农场示范基地270000平方米的智慧农场通过“机器代人”,破解了“谁来种地,谁来高效种地”的问题。可节省30%以上的化肥、农药、灌溉用水,并增产10%~15%,节约人工80%。

2023年,海淀区共有农业观光园80个,实现总收入14633.5万元,比上年增长38.8%。乡村旅游接待2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2%;实现总收入5725.3万元,比上年增长20.2%。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下降28.2%。其中,农业实现产值2.3亿元,与上年下降8.9%。

第二产业

海淀区是中关村企业的大本营,构建了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大健康产业为突破、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未来产业为先导的产业体系。人工智能领域集也聚重点企业近千家,占全国1/6以上。海淀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积极构建集算力、算法、数据及应用场景于一体的人工智能生态,出台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支持政策,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揭牌,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优秀产业集群。集成电路领域,重点聚焦在人工智能芯片、区块链芯片、通信芯片、安全芯片、模拟芯片等设计领域,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占全市的一半以上。在大健康领域,聚焦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三个重点工业领域,实现从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细胞药物、动保药物以及高端制剂的全覆盖。在智能的制造领域,培育了1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集聚机器人产业重点企业41家,以人形机器人为牵引,加快建设新一代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共性技术平台。

海淀区不断提升高精尖产业的空间承载能力,形成多组团、多节点产业聚集发展态势。其中,翠湖组团、东升组团和西三旗组团主要围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高端环节,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自动驾驶、医药健康产业;永丰组团是以中关村壹号、集成电路设计园等龙头项目带动高端要素聚集;上地软件园发挥信息服务业优势,加快集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以中关村、知春路、学院路和周边地区为核心区和引领区,以中关村软件园、东升科技园、中关村壹号等北清路沿线人工智能优势区域为发展区,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产业的生态,加速大模型产业的发展;同时,在上庄国际医谷聚焦国内外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及智能医疗等细分领域,建设集孵化加速、国际交流合作于一体的集聚区。

2023年,海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37.4亿元,比上年下降3.4%。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652.2亿元,比上年下降9.6%。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1959.3亿元,比上年下降5.5%。

2023年,海淀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57.2亿元,比上年增长0.8%。其中,在本市完成产值5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实现竣工产值960.8亿元,比上年增长39.7%。

第三产业

“十三五”时期,海淀区以社区为单位精准配置,新建和升级改造各类便民商业网点810个,全区72%以上的社区实现8项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全覆盖。华熙live被命名为中国特色商业街、市级重点夜经济商圈、北京市十大深夜食堂特色街区,翠微集团甘家口大厦成为北京市率先实现传统商场转型升级的典型,六里屯社区便民特色商街被评为全国15分钟示范商街,中关村创客小镇、六里屯社区便民特色商街被市商务局评为生活性服务业示范街区。

2022年,海淀区完成公主坟、五棵松、五道口、清河、世纪城等商圈的改造升级。以公主坟商圈为例,提质升级后翠微百货、城乡购物中心等5个商业主体总品牌数达到近1200家,其中北京首店17家,知名品牌旗舰店约120家。海淀区还推进五棵松商圈数字化建设,华熙LIVE成为多元业态网红打卡地,开创嘻番里“沉浸式”互动体验商业模式,实现麦德龙PLUS店开业,新建50个早餐、便利店等便民服务网点,云和市集、车客家园、五道口市场完成“一场一策”升级改造,不断地满足着百姓的消费新需求。

2023年,海淀区加快推进西北旺万象汇、西三旗万象汇、西北旺中粮大悦城、永丰TOD配套等商业项目落地和加快建设。其中,西三旗、西北旺两个万象汇项目预计于2023年5月、2023年9月开业,五棵松万达2023年6月开业,三大项目将新增63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中粮大悦城和永丰TOD商业配套将分别于2024年和2026年开业,海淀将重点培育建设北部地区永丰、西北旺商圈,丰富消费供给,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2023年,海淀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9.6亿元,比上年增长4.9%。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209.6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商品零售2639.9亿元,比上年增长3.3%。

2023年,海淀区进出口总额457.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1%。其中进口额269.4亿美元,增长4.1%;出口额188.2亿美元,下降13.9%。全年吸收合同外资36.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0.7%;实际利用外资额65.4亿美元,增长2.7%。

2023年1~9月,海淀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收入合计8321.8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全市比重56.8%。海淀区产业实力雄厚,是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与文化融合,更是海淀经济社会发展极具突出的特征和优势。在文化传播上,海淀区借助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信息传播方式更丰富,传输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如“三山五园元宇宙”展览以数字的形式开展“云展览”,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数字圆明园”建设。

2023年,海淀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3.5%。全区房屋施工面积913.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1%,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53.0万平方米,增长14.1%。房屋竣工面积194.7万平方米,增长26.0%。商品房销售面积45.3万平方米,下降45.2%。

海淀区金融业增加值从500亿元增长到上千亿元,年均增速达14.8%,占全区经济比重达到12%,成为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之后的第三大支柱型产业。拥有各类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总数超过3200家,其中涵盖40余家金融总部机构、27家财务公司、800余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另有中关村并购发展促进会、中关村上市企业协会、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等9家行业协会。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36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158家,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区)首位。金融科技和专业服务机构达2400余家,包括20多家上市企业和11家独角兽企业。

截至2023年末,海淀区各类金融机构达1671家,其中银行机构741家,保险机构52家,证券机构128家。年末全区中资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50012.4亿元,其中个人存款13025.2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4375.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888.1亿元,中长期贷款10271.4亿元。

经济功能区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和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5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探索出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子,开启了我国创办高新区、设立科技园区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篇章。示范区规划面积488平方千米,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格局,北京16个区都有中关村的分园,核心区在海淀区。

中关村科教资源体系丰富,聚集了90余所高等院校、400余家科研院所,拥有1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0多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3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拥有248家创业孵化机构、670多家创投机构、近600家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交通、新兴服务业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于2023年5月23日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设立,2024年4月26日顺利通过联合验收组正式验收,具备开关运作条件。规划面积0.4平方千米,总建筑规模94.35万平方米。是全国首个在中央文件中明确的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将丰富“保税+”业态内涵,拓展高端设备的保税检测、保税维修等新型保税业态,吸引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孵化平台入区发展。以集成电路产业和医药健康产业为核心,人工智能产业和科技服务业为重点,拓展总部经济、跨境电商等保税服务业态。截至2024年4月,累计拟入区项目已达78个,已签约企业11家。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于2020年9月挂牌成立,位于海淀区北部,主要包括永丰和翠湖两大区域,总面积21.59平方千米,建筑规模总计约1840万平方米,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并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等行业。其中翠湖片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下一代通信网络、智能网联等数字产业,入驻企业数量共计73家,总产值约265亿元。永丰片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材料、创新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空天产业、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等产业,入驻企业数量共计472家,总产值约400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

海淀区是是全国知名的教育文化科技大区,是全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基础教育办学规模位居北京市之首。海淀区基础教育规模大、样态多、总体质量高,但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海淀区积极探索和开展集团化办学实践,推动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截至2024年4月,形成了43个教育集团,覆盖150余所学校,惠及31万余名中小学生。二十中新都校区、玉渊潭中学、北医附中、北大附小肖家河分校等10余个改扩建项目已完工,新建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科学城学校、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月华分校等学校将投入使用。

截至2023年末,海淀区共有普通中学88所,在校生12.7万人,毕业生3.9万人。小学90所,在校生20.7万人,毕业生2.8万人。幼儿园223所,在园幼儿7.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所,在校生7089人,毕业生2236人。特殊教育在校生751人,毕业生109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共有教职工4.5万人,其中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共6231人。35岁以下教师占比44.2%;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比18.6%。2023年,海淀区多途径扩大学位供给,通过新建、改扩建增加中小学学位5560个、学前学位3150个。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快推动集团化办学,教育集团增至42个,全区中小学生实现全部在集团校或优质学校、特色学校就读,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海淀区高校林立、科研院所密布、高端人才聚集,驻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0多所高校和100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全市的一半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高校群体。

医疗

截至2023年末,海淀区共有卫生机构1448个,比上年末增加87个,其中,医院10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个,共有卫生技术4327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661人,注册护士19372人。医疗机构总诊疗3986.4万人次,婴儿(户籍)死亡率1.8‰,全年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234.2/10万。

2023年,海淀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院前急救工作站增至50个,平均反应时间降至11分钟左右,储备院前急救应急车组144个。推动家庭医生与社区“两委一站”对接,为签约居民提供上门服务7.7万人次、转诊27.3万人次;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分别增至356家、158家。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基层名中医工作室6个、“中医阁”20个。

媒体

《海淀报》是海淀区委机关报,前身是《海淀新闻》,于1992年9月25日创办。1993年6月1日,恢复为申报时的报名《海淀报》。1993年至2023年间,《海淀报》共发行4400多期报纸、2万多个版面、6.6万张图片、1.7亿字总发稿量。

科技

海淀区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2023年,海淀区专利授权量为7.31万件,比上年增长0.0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5.13万件,增长18%。全年登记技术合同6.52万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3550.4亿元,增长5%。截至2024年4月,海淀区拥有2个国家实验室、10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0个新型研发机构;驻有37所高校、96家国家科研机构,院士有636名,占全国1/4。拥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24年8月,在召开的北京人工智能生态大会上,海淀区发布《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全景赋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海淀将以人工智能创新街区为主阵地,率先打造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应用加速器,将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为人工智能全景赋能“第一城”。

文化事业

2023年,海淀区成功创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清华园车站旧址完成修缮并对外开放,“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全貌完整呈现,成为红色文化新地标;流失海外百年的西洋楼7根石柱回归圆明园博物馆。新建公共文化设施11个,社会化合作运营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达49个;推出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举办“海之春”新春文化季、中关村舞剧节、中关村音乐季等各类公共文化活动12886场,受众2746万人次;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营业收入预计1.2万亿元,增长17%,全市占比56%;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首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2023年,抖音与国图共同推进的数字永乐大典项目获得重大成果,腾讯数字文化项目“探元计划”正式启动实施,圆明园落地千机圆明、圆明灵境、720穿越飞船等3款数字文化体验产品,神舟传媒推出中国航天沉浸之旅数字体验产品,央美吴晓敏团队开展的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数字化项目也取得阶段性进展,受到国家文物局关注。

截止2023年12月,海淀区内拥有28家已备案博物馆以及两家“类博物馆”,博物馆的类型丰富多样,尤其以皇家园林为基础设立的博物馆、大型行业博物馆、高校博物馆为主要构成,成为区域的显著特色。其中有圆明园博物馆、颐和园博物馆等社会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综合类军事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等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等国家科技系统博物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综合性艺术博物馆;海淀区博物馆等综合博物馆等。

体育

截至2023年末,海淀区公共体育场地共有4279个;全民健身工程17466个。全区运动员共获得全国性比赛及北京市级比赛奖牌1031枚,其中金牌428枚,银牌293枚,铜牌310枚。新增室外健身活动场地17处、全民健身器材388件,更新全民健身器材1856件。2023年,海淀区体育局向群众免费发放20万张春节冰雪嘉年华门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海淀区首届龙舟邀请赛暨纳通第十三届“协作杯”龙舟赛、首届北京掼牌(掼蛋)公开赛海淀区分站赛、2023年海淀区青少年女子冰球锦标赛暨全国女子冰球邀请赛等赛事圆满举办。主要体育场馆有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海淀温泉体育中心等。

环保

2022年,海淀区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9.7%,与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下降9.1%;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2微克/立方米、28微克/立方米和52微克/立方米。地表水8个市级考核断面优良比例87.5%,优于考核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土壤环境总体良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声与辐射环境保持稳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继续保持城六区领先水平。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海淀区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生育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339.8万人、271.3万人、208.3万人和284.9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5.9万人、减少5.4万人、减少9.1万人和增长8.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4.6万人。全区共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440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人,城乡低收入家庭169人,城乡特困人员234人,全年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0944.23万元。

2023年,海淀区保障房开工9588套、竣工6175套,配租公租房3968套。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78个,完工53个,累计完成改造430个小区、1272.5万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下;新增创业带动就业岗位5.3万个;开展专项招聘活动219场,提供就业岗位13.1万个。发放社会救助资金超1亿元。养老家庭照护服务床位已达33485张,适老化改造完成2649户,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06张、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家、养老助餐点74家。

交通运输

综述

海淀区交通便利,路网发达。公路方面形成包括高速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组成的高效、层级分明的道路交通网络,构建以快速路为主、区内网格状干路为辅的城市骨干路网系统。境内共有2条高速公路,4条铁路过境。已基本形成六横八纵的轨道交通网,以16号线为中轴线,串联起山前山后,形成轨道交通大动脉。

2023年,海淀区新增轨道通车里程9.7千米,昌平线南延清河至西土城段、16号线苏州街站和二里沟站开通运行,12号线主体结构完工,13号线后厂村至新龙泽段隧道双线贯通;新增道路通车里程12.5千米,安宁庄北路等4条道路建成通车;移交接养城市道路16条。道路慢行系统提升完成80千米,配合调整优化公交线路18条,增设公交站点30个。打通“断头路”5条,完成道路大中修149.3万平方米、疏堵工程5项,挖潜新增停车位5051个,新增有偿错时共享停车位2579个。

公路

截至2019年,海淀区道路里程共计1801.96千米,包括高速路31.19千米,城市快速路127千米,城市主干路296.39千米,城市次干路469.38千米,城市支路877.99千米。道路路网密度为4.18 千米/平方千米。“十三五”期间,海淀市政道路建设累计建成通车道路83条、71.6千米。海淀北部地区快速路系统的规划实施,,构建北部地区与五环路、六环路等城市高速环路系统的联系。利用五环路、六环路快速通道,衔接京雄高速,实现与雄安新区的快速通道联系。区域过境交通走廊主要以京包高速公路八达岭高速公路为主体,实现与西北方向的快速交通联系。

铁路

海淀区有京张高铁(17千米)、京石客专线(2.5千米)、大台铁路(16.7千米)、西北环线铁路(16.2千米)等铁路过境,铁路总里程52.4千米。其中,京张高铁在海淀区境内设清河站,始建于1905年,由詹天佑设计并主持修建。2017年6月,新清河站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12月30日,新清河站完成改造并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京张高铁的始发车站之一。新清河站占地14.6万平方米,4台8线,候车面积2.3万平方米。是北京北部最大的交通枢纽,日均客流量高峰已达1.6万人次。

公共交通

截止2022年,海淀区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126.3千米,占北京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的16.1%,形成六横八纵轨道交通网。以公交快线为骨干,普线和支线为补充,公交场站为基础,交通枢纽为衔接,与轨道交通系统互联互通。

2012年底,海淀区顺利开通运营地铁3条。地铁9号线海淀区从国家图书馆到北京西站,长5.06千米。地铁10号线二期海淀区从巴沟到莲花桥,长9.69千米。地铁6号线一期,海淀区从五路居到三里河路,长5.57千米。

2014年底,地铁15号线一期三段开通运营,海淀区从双清路到北沙滩,长2.9千米。

2016年底,地铁16号线北段开通运营,全部位于海淀区,从北安河到西苑,长20千米,海淀北部地区迈入轨道交通时代。

2017年底,西郊线开通运营,全部位于海淀区,从香山停车场到巴沟,长8.9千米,香山植物园地区进入轨道交通时代。

2018年底,地铁6号线西延开通运营,海淀区从西五环到五路居,长6千米。

2020年底,地铁16号线中段开通运营,全部位于海淀区,从西苑到甘家口,长10千米。

2021年底,海淀区再次一年开通运营地铁3条。地铁19号线一期海淀区从牡丹园到北二环,长4.1千米。地铁16号线中段二期,从甘家口到玉渊潭东门,长1千米。地铁昌平线南延先开段,从西二旗到清河站,长1.4千米。

2022年年底,海淀区有两条线(段)开通运营。一是昌平线南延一期工程,北起西二旗站,南至蓟门桥站,全长12.6km,新建车站8座,线路全部位于海淀区,必保段8.2千米已于9月10日开始空载试运行。二是16号线南段,海淀区从玉渊潭东门到莲花池东路,长2千米,已于9月15日开始空载试运行。到2022年底,海淀区增加通车里程10千米。

人文

综述

海淀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三山五园”的所在地,海淀区的皇家文化与园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海淀区历史上众多的苑户、坟户、受过皇封的花会等就是最好的体现。海淀区还有这许多家谱传记机构,专门负责为普通民众写谱、立传。海淀区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历史上“西山八水院”的香火鼎盛,龙泉寺、卧佛寺等寺庙游人如织。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海淀区广大民众不断创造出适应生活变迁的新人文。如上地科技园的太极队、北下关娘娘庙社区的空竹队等,举办春节文化活动、农民艺术节、“五月的鲜花”、夏日文化广场、海淀文化节等节庆、倾城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海淀区高校林立,校园文化十分发达,大批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落户海淀,由此全国各地青年才俊云集海淀。作为全国的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海淀区也积极吸收、融合国际文化、外来文化。显示出了较强的文化包容性。

饮食

郭守敬元代开通通惠河始,海淀一带就开始水稻种植。明清时期,在青龙桥、草桥、六郎庄、功德寺和北坞等地已经有了广泛的水田分布。特别是清乾隆时期,清皇室还曾在清漪园东墙外开辟到天谴榆木。六郎庄一带还聚集了许多来自安徽、河北等地专门为皇家种植莲藕、荸荠等水生植物的苑户。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了海淀人独特的劳作模式和饮食文化。长期以来,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作物是海淀人主要的劳作模式,踩荸荠、掇冰船儿刨果藕等都是老海淀人独有的美好记忆,由此诞生的捞饭、二米子饭、熘马蹄儿(荸荠)、荸荠窝头、藕汆丸子等美食则是海淀人创造出来的独特饮食文化。

京西稻

京西稻是海淀区农业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和特色产业。主要分布于海淀区西山东麓沿线,包括上庄镇的西马坊村、东马坊村、上庄村、常乐村,四季青镇的玉泉村,西北旺镇的永丰屯村,共6个行政村及国家级翠湖湿地公园和海淀公园等地。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130多年的稻作经营,达到了鼎盛时期。京西稻承载着皇家稻作农耕文化系统的历史积淀,体现着北京三山五园的稻作历史文化景观。

玉巴达杏

海淀玉巴达杏是北京海淀地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玉巴达”在满语中是好吃的意思,玉巴达杏就是好吃的杏。海淀区栽培杏已有500多年历史,据记载,明代时期玉巴达杏作为贡杏享誉京城。据清《帝京岁时纪胜》描述:“杏除香自、巴达杏之外,有四道河、海棠红等杏,仁亦甘美。”其中,巴达杏说的就是玉巴达杏。玉巴达杏半透明白中泛黄,伴着特有的果香,细腻多汁的杏肉,让人口舌生津。底色泛黄,朝向太阳一面呈鲜艳红色。

民俗

海淀区的民俗文化一直深受皇家文化的影响。从金章宗完颜璟在海淀地区建立“西山八水院”时起,海淀区就与皇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明清时期,勺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等皇家园林在海淀境内建立。随着康熙、乾隆等皇帝产期在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中治理国政,许多王公大臣也纷纷在此建立私人园林。这些园林的建立也加速了海淀的发展与繁荣。在皇家园林的周围,聚集着众多专门为皇家服务的苑户。清王朝统治时期,这些苑户及大关鬼泣纷纷在海淀镇附近买田置地,逐渐形成了村落。许多皇亲国戚的坟茔也坐落在海淀区内,因此这里也聚集着需要专门为皇家和皇亲国戚看守坟茔的坟户,在这些皇家坟茔周围也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这些村落的形成与发展与皇家有密切的联系,逐渐形成了形式各样的民俗文化。

海淀区五虎棍会、高跷秧歌会等民间文艺组织的繁荣与皇家有着紧密的联系。海淀区民间花会组织众多,其中许多民间花会组织都曾受过皇封而成为皇会。皇家的重视与封赏极大地促进了海淀区众多民间文艺组织的兴起和繁荣。例如西北旺的高跷秧歌会本来是西北旺村的村民们在清嘉庆年间自发组织起的敬奉关帝的一档档会。然而到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西北旺高跷秧歌会因为参与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演出而受到皇家封赏,成了皇会,从此名声大噪,被誉为“万寿无疆天下第一会”。在高跷秧歌会的影响下,西北旺村在同一年又成立了五虎棍会,成立两年后也收到皇家封赏,成了皇会。从清光绪年鉴一直到当代,高跷秧歌会和五虎棍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西北旺皇会的影响下,西北旺周边的许多村落也纷纷组织起了民间文艺组织。在海淀地区,如六郎庄、韩家川等许多村落都有民间花会等组织,这些民间文艺组织的繁荣和发展都与皇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庙会也成香会,是集民间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和民间娱乐活动于一体的社会活动。海淀地区历史较久、规模较大的庙会是大钟寺(觉生寺)庙会。自清至民国,每逢正月初一起开庙十日,游人纷集。各种民间花会,如六郎庄的五虎棍、西北旺的高跷、八家村的舞狮、上庄的中幡等纷纷走会献艺;各种服务行的民间组织,如北坞村的净道老会、闵庄村的缝淀老会等也在庙会为游客修道净尘,缝补衣鞋;庙会附近乡镇的村民借地利之便向香客出售农产品。其他著名的庙会还有碧云寺、大佛寺、法海寺、广仁宫等处的庙会。

海淀区境内旧时婚嫁,严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必须经过相亲、合婚、定婚、迎娶、回门等程序,倾城相应的婚俗礼节。1949年6月,依据《北平市人民集体结婚暂行办法》,海淀区废除了强迫、包办、买卖婚姻和索要聘金、聘礼等旧俗。结婚时不要吹鼓手,新娘不坐轿、不设宴席,取消挑盖头等待有迷信色彩的礼俗。50年代,海淀青年多自找对象或经他人介绍相识,建立感情,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结成眷属。城镇风行婚事简办,只备少许糖果、茶水、香烟待客。60年代,许多新婚夫妇领到证书即可,很少在举行仪式。80年代后,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多用汽车、轿车接新人,婚期以春节、“五一”、“十一”等假日和星期日居多,从一般家具发展为高档家具,从自行车、手表发展为电冰箱、电视机、电脑等现代化设施。90年代,物质生活丰富。文化意识观念转变,结婚请客大事操办与旅游结婚、集体结婚等富有时代特点的多形式婚俗并存。

海淀区妇女婚后有妊娠反应即称“有喜”,忌劳累、生气和乱吃东西,接近产期不能回娘家,以免生在娘家。生育前,产妇娘家送来小儿衣服、小被、尿布等物,叫“催生”。产前要准备好产房、糊窗、垫坑,不让通风。分娩室,多请接生婆用土法接生。婴儿降生,产妇终月不出门,名“坐月子”。婴儿生三日,净洗全身,称“洗(谐音喜)三”。5天后姥姥送茶汤面,称“捂捂”。7天产妇母亲为产妇捏合身体,称“捏捏”。12天舅家等亲友送鸡蛋、挂面等相贺。30天为满月,母婴禁忌解除,产妇娘家携食品、童衣前来祝贺,并接闺女回娘家。100天称“婴儿百岁”,过百岁生日,娘家亲朋还有送手镯脚镯、长命锁等礼品祝贺。有的人家还专门给小孩办满月或百日。小孩满一周岁时。还要吃煮鸡蛋、面条、姥姥送小寿桃,还令小孩当众“抓周儿”,以试其志。

新中国建立后,妇幼保健事业快速发展,海淀区妇女怀孕即得到科学护理,住院生育渐多,请接生婆接生的已经很少见。

海淀旧时人过50岁后,逢十做寿,即“贺六十”、“祝七十”、“庆八十”。做寿是指晚辈给长辈做寿,举行家庭庆祝活动,一般只有长辈才能举行隆重寿庆活动,年轻小辈,哟其实上有长辈、父母健在的,则一切从简,甚至不做寿庆。寿庆因个人地位和经济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别。富户要设寿堂、办寿酒、唱堂会、招待亲友。生日,亲友备礼前来祝寿,小辈拜寿、送寿礼,寿星给拜寿钱。寿日早晨吃长寿面,下午款待宾客。新中国建立后,提倡节俭,庆寿之风一度淡漠。80年代以来,给60岁以上老人庆寿活动再次星期,但仪式大为简化,多事子女备礼向老人祝贺,采取家宴方式邀请至亲团聚,吃长寿面。

艺术

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于1986年4月成立,有各种协会、社团13个,会员8000余人。成功打造了艺·创核心区、海淀百景图、作家大 讲堂、校园文学社等知名品牌;建立了别具特色的“海淀文联书画廊”和“海淀区稻香湖书 法培训中心”;创作了“三山五园”系列丛书、大型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话剧《书店》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文艺作品;创办了大型综合月刊杂志《中关村》、文艺双月刊《海淀》、诗刊《稻香湖》。《海淀文艺》是海淀文联主管、海淀作协主办的文艺内刊。创刊于1972年,2006年起定为双月刊。每期156页码,主要刊发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报告文学及美术作品。

海淀区作者出版的代表性文学、历史、民俗作品有李进山、朱善璐主编的《京畿丛书·海淀卷》、卫汉青主编的《海淀丛书》《蓟门丛书》《蓟门情思》《海归抢滩中关村》《曹雪芹西山传说》,卫汉青、崔墨卿主编的《凤凰岭的传说》,沈澄、刘麟著《海淀忆往》,易海云著《香山诗草》《潇湘夜雨》,刘荔著《大地诗旅》,韩忆萍著《新风旧俗话北京》等。

面塑,俗称捏面人,以江米面为主要原料,加进颜色,塑出飞禽走兽,古今人物等。海淀区“北京面人郎”经过创始人郎绍安以及家族几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创新发展、广采众长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北京地域特色的面塑艺术派别。它集美术、雕塑、服饰、化妆及造型艺术为一体,其作品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装饰简洁、技艺精湛。尤其是表现戏曲人物和北京民俗风情的作品独具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和收藏价值。

海淀区民间剪纸,风格淳朴明朗,工巧纤细,装饰性强,富有乡土气息。体裁多为花、草、虫、鱼、窗花、喜花、鞋样子等。“团花剪纸”传承人张凤琴,1956年生于北京,自幼随奶奶学习剪纸。她的作品精细秀美,常以团花、动物及各种传统的吉祥物为创作题材,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代表作品《前程似锦》、《福满乾坤》等曾多次在国际剪纸艺术展上获奖。

海淀区“京西皮影戏”,又名“皇家宫廷皮影”、“王家班皮影”,经王炳义(1850-1910)至王丽娟五代传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表演细腻、形象逼真、演唱精湛、动作配合默契,保留了浓郁的宫廷皮影特色。在皮影雕刻艺术上,也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海淀西路评剧是在莲花落、“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几乎失传。1958年,中国评剧院从民间请回了仅存的西路评剧艺人,将失传三十多年的西路蹦蹦挖掘出来,重新融入评剧剧种中。西路评剧唱腔高亢、粗犷,表演既生活又夸张,是现代评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淑桂是仅存的一位西路评剧传人,已年过七十,身体多病。因此该项目已经极度濒危,必须进行抢救性保护,才能使这一艺术奇葩不至失传。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海淀区共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52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京西佛乐(区级非遗)

风景名胜

综述

海淀区内名胜古迹众多,园林风光宜人,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层峦叠嶂、漱石流泉,又有皇家园林、亭台楼榭,其山水之美,园林之盛,古迹之多,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形成了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和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畅春园、圆明园等“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和卧佛寺、大觉寺、碧云寺等风景名胜,可谓“集天下胜景于一地,汇古建绝艺于京华”。拥有海淀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等一批园林绿地景观,翠湖城市湿地、绿谷青清文化园等一批水景观,“绿谷氧吧工程”以及绿化隔离带的形成,又平添了新的旅游风景线。海淀的西山和鹫峰国家森林公园是离北京市区最近的国家森林公园,占北京国家森林公园总数的三分之一。整合“进京赶考之路”沿线红色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香山革命旧址——香山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百年名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

2023年,海淀区景区旅游接待8731万人次,住宿业接待1264.6万人次,乡村旅游接待56.1万人次。旅游收入1003.1亿元,其中,餐饮213.7亿元、住宿150.0亿元、交通135.4亿元、游览109.0亿元、购物285.2亿元、文化娱乐及其他109.8亿元。

自然景观

国家植物园于2021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包括南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园(北京市植物园)两个园区,其中北园位于海淀区香山南路,南园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现开放面积约300公顷,收集植物1.5万种。

南园建有裸子植物区(松柏园)、牡丹园、丁香园、蔷薇科植物区(月季园)、壳斗科植物区(橡树园)、水生与藤本植物区(含古莲池、王莲池等)、本草园等15个特色专类园,拥有体现植物多样性时空演化历史的展览温室、康熙御碑等人文景观和菩提树等国礼植物。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中国古植物馆等。

北园具有湖光山色、古树参天的优美景观,建有桃花园、月季园、海棠园、牡丹园、梅园、丁香园、盆景园等14个专类园和中国北方最大的珍稀植物水杉保育区;展览温室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分为热带雨林室、沙漠植物室、兰花、凤梨和食虫植物室和四季花厅,是开展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和教育的基地;园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卧佛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墓,以及一二·九运动纪念地和曹雪芹纪念馆。

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昌华景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紧靠香山南路,东接闵庄路,毗邻五环路。属太行山余脉,总面积739.4公顷,是距北京城区最近的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地带性植被为温带夏绿阔叶林,现有植物共计517种,分属90科。小西山纷繁的树种和不同的混交林形成四季分明、风景秀丽的森林景观。 公园门区占地约60亩,能工巧匠掇山理水,建成集瀑布、跌水、溪流、湖面为一体的综合性山水景观。园内结合山势建设了牡丹园 、紫薇园、玉兰园、梅园、花溪等多处特色植物景区和山水文化景观。公园范围内历史古迹亦分布广泛,其中蜿蜒数千米的进香古道;满清健锐营操练的碉楼;顺治帝御笔碑刻的北法海寺;福慧寺、地藏殿、邀月洞、方昭、圆昭、念佛桥等历史遗迹,构成了独特的西山人文历史景观。

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隶属北京林业大学,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林地面积832.04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6.2%,共有陆地植物110科313属684种,公园最高峰1153米,是海淀区第二高峰。公园共划分为鹫峰中心区、寨儿峪谷壑区和萝芭地山顶区三大旅游景区。其中,鹫峰中心区位于公园的核心部位,主要以人文古迹和自然景观为主,有中国自建的第一座地震台,清代的响塘庙,明代的秀峰寺,金代的普照寺,辽代的鹫峰山庄,盘景轩,观音洞,千年登山古道等28处景点。

香山公园位于海淀区海淀区买卖街40号,于京西“三山五园”中独占一山一园,占地188公顷,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历史名园,主峰香炉峰海拔575米。园内林木茂盛,一二级古树5800余株,占北京城区古树总量1/4;香山红叶更是闻名遐迩,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早在元、明、清时,皇家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院,每逢夏秋时节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

香山公园拥有碧云寺宗镜大昭之庙见心斋双清别墅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等众多文物古迹和红色遗迹。香山红叶驰名中外,主要有8个科涉及14个树种,总株数达14万株,种植面积约1400亩,香山公园有黄栌十万余株,占地1200亩是香山公园红叶的主体树种。1986年就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成为京城最浓的秋色。

2001年,香山公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景区。

百望山森林公园位于海淀区西北旺镇黑山扈北口19号,占地244.6公顷,主峰海拔210米,京密引水渠绕山而过。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素有“临东海,拥京华,太行第一哨”之美称。园内建有“首都绿色文化碑林”、佘太君庙、黑山扈战斗纪念园、曲径烟深木栈道等,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首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爱国主题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海淀公园位于海淀区新建宫门路2号。始建于2003年4月,公园占地面积约34公顷, 其中园林绿化23公顷, 水面2.8公顷。地跨畅春园、西花园等皇家园林遗址,在风格上秉承了畅春园的自然雅淡。园内选种了雪松、油松、洋槐、银杏、白蜡、碧桃、金银木等85种苗木共60余万株的景观植物。建有淀园花谷、丹棱晴波、万泉漱玉、古亭观稼、仙人承露、讨源书声、御稻流香、双桥诗韵等景区,并设有露天剧场、儿童乐园和足球网球运动场等服务场所。

玉渊潭公园位于海淀区西三环中路10号,是北京市属十一大公园之一,国家AAAA旅游景区。辽金时称钓鱼台,元朝又名玉渊潭,清朝乾隆皇帝在此修建行宫。公园规划总面积136.69公顷,其中水域面积61公顷,建成绿地面积74.44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园内现有各种植物约19.95万株。有樱花园、湿地园、万柳堂、中国少年英雄纪念碑、玉渊春秋等一批特色景区和园林建筑。其中是国内最大的樱花专类园之一。占地25公顷,栽有2000余株樱花,并形成了京城著名的“樱花八景”。

紫竹院公园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45号,因园内西北部有明清时期庙宇“福荫紫竹院”而名。全园占40余公顷,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有三湖两岛一堤,它是一座幽篁百品,翠竿累万,以竹为景,以竹取胜的自然式山水园。造景模山范水求其自然,掇石嶙峋精心安置,亭、廊、轩、馆错落有致,修竹花木巧布其间,举目皆如画,四时景宜人。

人文景观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简称“军博”)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位于海淀区复兴路9号。展览大楼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有43个陈列厅(区),陈列面积近5.9万平方米,主楼建筑高94.7米,南北两侧各4层,楼顶装有直径6米的巨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军博馆藏文物以党领导的国防和人民军队文物实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中国古近代军事文物和世界军事文物为主。现有文物21万件套,一级品1793件套。同时,收藏有历史图片8万余张,图书期刊资料8万余册(套)。

圆明园遗址公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遗址总面积约352公顷。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是清帝常年听政与游憩之御园。盛时的圆明园是“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既有北方皇家园林的辉煌宏大,又有江南私家园林的清幽雅致;既体现了中式园林的美学境界,又融合了西方园林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曾重修,因财力枯竭停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战乱中,圆明园的残存建筑遭到彻底毁坏。民国三年(1914年)清皇室内务府将圆明园附归颐和园管理。此后,园内遗物长期受权势者的侵吞及多方面的盗窃、损毁,终致沦为废墟。1988年1月,圆明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未名湖燕园建筑群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周围一带,为原燕京大学校园,建于清乾隆朝宠臣和珅淑春园一直上。未名湖是当年淑春园中最大的湖泊。民国十年(1921年)动工修建燕大校园,民国十六年(1927年)基本建成。湖区主要建筑有:校门、科学实验楼、办公楼、外文楼、图书馆、体育馆、临湖轩、男女生宿舍、南北阁、水塔及附近园林小品。整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手法,结合原有山形水系,注重空间围合及轴线对应关系,格局完整,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传统形式与现代功能相结合的重要创作,有很高的环境艺术价值。2010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北部。前身为清康熙朝修建的熙春园。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道光二年(1822年)归属圆明园,道光二年熙春园被一分为二,东部赏给嘉庆第三子绵恺,咸丰时改名清华园,即今工字厅为中心的一带地方。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将其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清华学堂校址。原建筑有工字厅,原名工字殿,由多组院落组成;古月堂,位于工字厅西,为传统四合院式建筑。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兴建校舍,圈围墙,建校门(今二校门),民国元年(1912年)简称一院(即清华学堂)、二院、三院、北院、同方部等。民国八年(1919年)至十四年(1925年)简称大礼堂、科学馆、体育馆、图书馆(今图书馆东部),号称“四大建筑”。民国二十年(1931年)至二十二年(1933年)建成生物馆、化学馆、图书馆(扩建部分)、气象台、机械馆、电机馆即学生宿舍,基本确立了1949年之前的建筑规模。

2001年6月25日,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世纪坛

中华世纪坛,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延长线上,位于中央电视台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之间,北倚玉渊潭公园,南与北京西客站相望,占地4.5公顷,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中华世纪坛是中国人民迎接新千年、新世纪的标志性纪念建筑,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巧妙结合,是集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大型人文景观。它不仅是千年交替的永恒纪念,还是国内外文化、艺术、科技交流展示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世界遗产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是以万寿山、昆明湖及诸多宫苑建筑为主体的大型皇家园林,属清代“三山五园”之一(即“清漪园”),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人文景观之一。

主景区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全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千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内现存各式宫殿、园林古建7万平方米,并以珍贵的文物藏品闻名于世。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挪用海军经费等款项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作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1920年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修缮,颐和园陆续复建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颐和园博物馆、耕织图等重要景区。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既有皇家园林恢弘富丽的气势,又充满了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1998年12月,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对外交流

2022年1月19日,海淀区与韩国首尔西大门区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重要荣誉

海淀区是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区。

全国双拥模范城。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关村科技园)。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

2018年9月,获“2018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奖”。

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确认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2019年11月,获得“‘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区”称号。

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

2020年3月4日,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20年7月31日,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

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

2020年11月,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1月,入选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区)名单。

2021年1月18日,被授予“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5月14日,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2021年10月12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1年12月,入选拟授牌命名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名单公示。

2022年1月,入选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

2022年7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2022年9月,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十部门联合授予首批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

2023年5月,获批首批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

2024年1月,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