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补给是指利用各种补给设备在海上对舰船实施物资补充和人员换乘的一种海上作业活动。 通常是利用补给舰向海上航行和海上活动的舰船进行补给,供应舰船正常执勤所需的各种补给品。
目的是延长舰艇在海上的活动半径和逗留时间,保持舰艇的战术性能,提高舰艇的机动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补给的物资分为干货(武器、弹药、给养、被装、药品器材和其他舰用物资)和液货(油料、淡水)两大类。海上补给是适应舰船远航需要而出现,并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古代欧洲一些国家的船队远征时,就有运输船队伴随,并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进行停泊补给,偶尔也在慢速航行中两船并靠行进,用人力传递淡水、粮食和武器等物资。15世纪初,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时,动用各种船只208艘,其中粮船15艘,水船及其他机动船20余艘,用于航行途中的粮、水补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美一些海军强国进行过多次海上航行补给试验。1899年,美国战列舰“马萨诸塞”号和运煤船“马格鲁斯”号首次成功采用“米勒”架空索道法传送煤炭。1906年,英国用“彼特罗留”号油船为“维克托里斯”号战列舰成功地进行第一次航行纵向加油试验。1917年,美国油船第一次用舷侧索道法进行横向加油试验。此后,一些国家的海军逐步实现对水面舰艇实施航行补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参战的海军强国大量改装和建造补给船,建立海上运输补给船队。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研制、建造和使用新型补给舰船,使海上航行补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之后,补给装置不断完善,开始应用液压和电子技术,出现快速自动加油接头、快速自动传送系统(FAST)和两用标准横向补给系统(STREAM)等先进传送设备,实现了航行补给的现代化。不久又出现垂直补给法。从60年代起,中国先后研制出用于舰艇海上补给的轻便纵向液货补给装置和横向干货、液货补给装置。这些装置已在补给舰船上和改装的油、水船上应用。80年代起,开始研制功能齐全的补给舰船。通常分为锚地补给、漂泊补给和航行补给。①锚地补给。是在海湾、锚地,补给舰船或接收舰艇在锚泊点抛锚定位后,另一方系留其舷侧或靠近,对接软管后进行液货补给,并用机械或人力传送干货。②漂泊补给。又称漂移补给。是在指定海域内,补给舰船与接收舰艇处于漂泊状态,在进行系留和对接软管后实施干货、液货的传送,一般是在海况低、深海和比较宽阔的海域内进行。③航行补给。是补给舰船、直升机与接收舰艇在航行状态实施的补给。根据舰艇或直升机在补给作业时的方位不同,航行补给又分为横向补给法、纵向补给法和垂直补给法。横向补给法,是补给舰船与接收舰艇以相同的航速、航向呈横列编队行进,用专用的横向补给装置、接收装置、索道及控制系统实施补给品的传送,其特点是可从补给舰船两舷同时为两艘接收舰艇补给干货、液货,补给效率高,补给设备复杂,是海上航行补给的主要方法,补给对象一般是大、中型水面舰艇。纵向补给法,是补给舰船与接收舰艇以相同的航速、航向呈纵列编队行进,用专用的纵向补给装置和接收装置实施补给品的传送,其特点是补给设备简便,适于海况较高时对中、小型水面舰艇补给液货。垂直补给法,是在舰船航行或停泊状态下,由补给舰船上的舰载直升机将补给品吊运到接收舰上,其特点是专用吊装设备简单,补给距离远,补给对象为大、中型水面舰艇。为缩短海上补给作业时间,提高补给效率,可同时采用横向、纵向、垂直混合补给法,使一艘综合补给舰船同时为几艘接收舰艇补给多种物资。实施海上补给前,应先对舰艇进行海上补给试验。通常由编队指挥所下达补给任务,并根据敌情、海况,补给装置的性能及补给物资的品种等制定海上补给实施计划,其内容包括指挥关系、补给海区、会合地点,补给的时间、方式、对象、顺序,航速、航向,补给物资的品种和数量等。该计划由补给舰船具体组织实施,一般利用战斗间隙或在航途中进行补给。实施海上补给时,应以补给舰船为基准协同动作,由补给舰船统一指挥,按规定进行海上补给部署,按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补给。海上航行补给是一项复杂的海上作业,需要高超的操船技术和经验。海上补给的操作程序大体分为准备、接近、对接、补给、扫线(液货)、解脱和撤离等主要步骤。通常按舰艇物资消耗标准和实际需要实施补给。随着舰艇性能的提高和作战样式的改变,海上补给将日趋快速化,单功能补给船将向多功能补给舰方向发展;将不断提高补给舰船的航速、补给能力和自卫能力,并广泛采用新技术,改进补给装置和传送系统,探索新的补给途径。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