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拼音:wén zhì bīn bīn)是一则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雍也》。
成语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成语故事孔子和弟子在周游列国,将近中午的时候,一行人又困又乏,就停下马车,在路边的树下休息。孔子和弟子们谈论时事非常激烈,谁也没有注意到他们的马跑到旁边的田地里啃起了庄稼。等到孔子和弟子们结束争论要上路时,才发现马已经啃倒了大片庄稼,被田地里的农夫扣押了。
子路见了,自告奋勇前去要马。他大声吼道:“农夫,你凭什么把我们的马扣了,快还给我们。”本来就很生气的农夫听了更恼火,回道:“你们的马把我的庄稼都啃了,我们家吃什么?”子路也火了,说:“快把马还给我,不然我们这十几号人都到你家里吃饭。”说着,两人便撸起袖子,准备打架。
善于外交和辞令的子贡见了,急忙上前,文绉绉地说道:“先生,我们的马啃了您的庄稼,真是对不起。好在啃的庄稼不多,请把马还给我们吧?”农夫气冲冲地说:“你态度还不错,可是你嫌马啃的庄稼还少吗?”随后农夫便不理子贡的长篇大论了。
孔子看在眼里,对子贡说:“你口才虽然很好,但不会跟农夫说话呀。”说着,他让跟车的马夫去索要他们的马。
马夫走过去说:“大哥,我的马拉了一天的车,疲惫不堪,又饥又饿,只好让它吃点路边的庄稼,不然就饿死了。你的土地如此宽广,我的马怎么能不吃你的庄稼呢?”
农夫听了心情有所好转,对他说:“说话就应当这样简单明了,让人听了舒服。”说着他解开缰绳,把马还给了马夫。
一行人上车后,孔子对子贡说:“你虽然口才出众,但那都是应酬王公贵族的,对付粗野质朴的农夫,就不管用了。”
成语寓意“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言语粗俗,然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书呆子,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成语运用“文质彬彬”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含褒义。
南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
唐·王勃《三国论》:“文帝富于春秋,光膺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籍,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元·白朴《东墙记》:“文质彬彬一丈夫,千里寻师为学谋。”
清·李汝珍《镜花缘》:“唐敖看那尹玉生得文质彬彬,极其清秀。”
成语辨析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彬彬有礼”的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而有礼貌的样子。“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三者都有举止文雅的意思,但有区别。
“文质彬彬”“温文尔雅”都可形容举止文雅,内外统一,但是,“温文尔雅”可以表示人有风度、有气派,也可以形容人说话的口气温和有礼;“文质彬彬”强调表面的“文”和内在的“质”的和谐。“彬彬有礼”不能用于形容人的内在品质。
“文质彬彬”“彬彬有礼”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温文尔雅”则可以。“彬彬有礼”常作状语,修饰各种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一般不这样用。
“温文尔雅”多用在书面语中,“文质彬彬”“彬彬有礼”在书面语以及口语中都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