嗤之以鼻

嗤之以鼻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chī zhī yǐ bí,意思是:用鼻子轻蔑地吭气,表示瞧不起;用鼻子吭气,表示看不起;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

释义

用鼻子轻蔑地吭气,表示瞧不起;用鼻子吭气,表示看不起;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

出处

《后汉书·樊宏传》:“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王韬 《淞隐漫录·女侠》:“女嘤咛一笑,嗤之以鼻,悬束炬于檐下,飞剑向生。”

例句

清 颐琐《黄绣球》第七回:“说于乡,乡人笑之;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

郭沫若《贾长沙痛哭》:“这些话真可称为最早的‘国防文学’,但在当时的糊涂虫却都是嗤之以鼻。”

老舍四世同堂》五一:“假若他甘心作犬儒,他不但可以对战争与国家大事都嗤之以鼻,他还可以把祖父、妈妈的屋中有火没有也假装看不见。”

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第一章:“这样可笑的说法,连旁听的大水、小梅都忍不住嗤之以鼻了。”

陈忠实《信任》:“梦田老汉对罗坤的一举一动都嗤之以鼻。”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对错误言行的蔑视

亦省作“ 嗤鼻 ”。

《收获》1981年第5期:“那些实在没有办法的……也要弄一张病退回城的条子,离开农村,甩掉‘知青’这个人人嗤鼻的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