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即公历纪年法,是一种源自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太阳历的一种。原称基督纪元,又称西元。现行的公历纪元法由意大利医生数学家、天文学家Aloysius Lilius(里利乌斯)对儒略历加以改良得来。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因此公历也被称为格里历。
历法算法闰年的设置公历纪元法属于太阳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外,其余月份分为大、小月,其中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为大月,设有31天;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为小月,设有三十天;二月较为特殊,在平年为28天,闰年则为29天。如此,平年365天,闰年则有366天。
格里历(即公历)与儒略历算法大致一样,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闰年的设置。儒略历规定四年一闰,格里历在此基础上增加特别规定,除了将能被4整除的年份设为闰年外,所有的世纪年(能被100整除)如果不能被400整除,都不设闰日。
中国政府关于公历闰年的描述如下:
“公历中含有366天的年为闰年。闰年是年数可被4整除的年份。当年数是百年的整数倍时,闰年则是其年数可以被400整除的年。”
依据上述算法,2024年能被四整除,是闰年;1900年属世纪年,但不能被400整除,不是闰年;2000年属世纪年,且能被400整除,因此是闰年。
如此,每四百年,格里历仅有97个闰年,比儒略历减少3个闰年。格里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的365.2422日,即约每3300年误差一日;而儒略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约每128年就会误差一日。
年份的标记公元作为纪年体系,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所谓的2021年就是从公元元年开始算起的两千零二十一年。公元元年之前的年份称公元前。从公元元年倒着往后数的第一年,就是公元前1年。以此类推,公元前221年,就是从公元元年倒着往后数的第二百二十一年。需要注意的是:虽然0是自然数,但并不存在公元前0年或公元0年。公元前1年之后的一年,是公元1年,也就是公元元年。
公元前的纪年是倒着数的,后面的数目小于前面的数目,例如西汉成立的公元前202年,晚于秦朝成立的公元前221年。但具体到每一年的月份,还是正着数,1月在前,12月在后,日期也如此,初一在前,十五在后。
由于公元纪年年代尺上没有“公元0年”之说,因此在计算两个历史年代相差多少年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两个历史年代,如果同为公元前或同为公元,二者直接相减;如果一个是公元前,另一个是公元,则二者相加之后再减去1年。举例说明:孔子生于前551年,卒于前479年,孔子的寿命则是551-479=72岁。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纪念日,即2009-1949=60。夏朝建立时间与唐朝建立时间相差2070+618-1=2687年。
由于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所以大多数对公元纪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学家和世界上大多数天文机构,都明确支持21世纪始于2001年的说法。公元1世纪,即为公元1年至公元100年;公元前1世纪,即为公元前1年至公元前100年。依此类推,公元16世纪就是从公元1501年到公元1600年;公元前16世纪从公元前1501年到公元前1600年。
历史沿革公元元年的确立以耶稣的出生年份作为为“公元元年”的规定并不与儒略历或格里历一同产生。起初基督教会并没有使用单独的纪年法,而是如同普通罗马人那样用皇帝年号、“罗马建城以来”、“帝国肇建以来”等方式纪年。A.D.最开始是“Anni Diocletiani”的缩写,这个名称来自于罗马帝国的皇帝戴里克先(Diocletianus),也就是古罗马狄奥克列颠纪年,而不是“Anno Domini”。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尼西亚(Nicaea)召开了第一次基督教全体主教会议,会议规定儒略历作为基督教的教历,但此时耶稣诞生的时间并没有确定,因此沿用了古罗马狄奥克列颠纪年。
公元525年,一个叫狄奥尼西(Dionysius Exiguus)的信徒,应教皇圣约翰一世的要求预先推算七年后(公元532年)复活节的日期。同时,鉴于戴里克先在任期间对基督教实施的重重迫害,他提出了以耶稣出生的日期作为于起算点的纪年方法,以取代古罗马狄奥克列颠纪年的应用。这个主张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但是狄奥尼西错误地将耶稣出生的年份确定在古罗马狄奥克列颠纪年之前284年,即今天的公元元年(公元一年)。公元532年,教会把狄奥克列颠纪年前284年作为公元元年,并将此纪年法在教会中使用。事实上,由于缺乏参考资料,直到今天,西方社会关于耶稣出生具体年份的讨论仍然争执不休,一般认为在公元前4年至前6年之间。
儒略历的改良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在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订了新历法以取代旧罗马历法,这一历法即为儒略历。儒略历规定四年一闰,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与平均回归年的365.6422日相比,约每128年就会误差一日。
公元325年在尼西亚召开的第一次基督教全体主教会议,规定了复活节的日期为春分后第一个满月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大节日,其他宗教节日多根据这一日期来推算,因此是基督教年历的核心。
到公元15世纪,由于儒略历算法的固有缺陷,其规定的春分日(3月21日)与地球公转到春分点的实际时间已相差10天,这让复活节的日期难以确定,令教会感到困扰。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继位后,致力于推动历法改革,希望消除历法与天文观测的不一致。为此他成立了委员会负责改革历法。
审查了多项提案后,委员会最终接受了里利乌斯的提案。里利乌斯的提案包括将400年内的闰年数量从100减少到97,使四个世纪年中的三个世纪年成为平年。此外,他还开发了一个用于同步太阳与月亮运行周期的工具epact cycle,确定了复活节的日期,从而解决了历法改革的长期障碍。
格里历开始实行时,将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改为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删除,但原星期的周期保持不变。
格里历的推行虽然格里高利十三世的改革是以教会所能达到的最庄严的形式颁布的,但教皇只在天主教会内部和教皇国内具有修历的权力。历法的改革需要各国政府的批准才能生效。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天主教国家在教皇宣布改革之后不久便实行了格里历;18世纪,信奉新教的国家开始接纳格里历,如1752年英国开始实行格里历;最后是东正教国家,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开始使用格里历,如俄罗斯直到1918年才开始使用。
中国在辛亥革命爆发的次年(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在此之前,中国历法上采用农历(一种阴阳合历),纪年方面则兼有传统的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法、纪年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西元纪年,但仍然并用中国传统历法。
时至今日,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采用了公历,但一些国家和地区还会使用其他历法。中国目前并行使用公历和农历。2017年,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GB/T33661-2017)的制定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纳入了国家标准化管理体系。此外,伊斯兰历仍然是伊斯兰国家和世界穆斯林通用的宗教历法。
虽然格里历改革是以宗教原因为出发点,但其给文明社会提供了一个准确又可靠的公务与民用的日历系统,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公元在中国16世纪末、17世纪初,公元已经随着传教士东入中国,当时译为“耶稣降生”。晚清时期出现多种纪年方法,象征皇权的年号纪年受到了挑战。在这场有关纪年的文化论争中,各种纪年主张纷纷登场,包含孔子纪年,黄帝纪年等等。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改历改元通电》,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虽然民国政府使用经过改造后的民国纪年,但是对于当时已经流行的公元纪年方式, 政界、学界给予颇多关注。对公元纪年表示支持者,认为中国与世界已经连为一体,要弄清中国未来的出路,非常有必要理解世界的发展;公元纪年与世界多数国家纪年相同, 免去时间换算上的麻烦。
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法、纪年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西元纪年,但仍然并用中国传统农历。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