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奉铁路是中国于清朝末年修建的一条铁路。起自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南侧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站,终至奉天省的奉天城站(竣工后更名为辽宁总站,今沈阳北站),全长约862Km,是今京哈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简介京奉铁路上最早建成的路段是1881年建成通车的唐胥铁路(唐山至胥各庄)。后来至1893年唐胥铁路的南端及北端终点分别延伸至天津和山海关,并改称津榆铁路,因山海关在历史上曾称“榆关”。1894年,津榆铁路由天津经津芦铁路(天津-北京卢沟桥)延伸至北京,改称京榆铁路,又称京山铁路。1898年10月,清政府修筑铁路将京榆铁路延伸至奉天(今称沈阳),改称关内外铁路,并与英国、俄国签定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1907年8月又改称京奉铁路。1912年京奉铁路全线通车,并与由日本管辖的南满铁路接轨。(南满铁路已于1907年改建为标准轨距)
发展历史开端被称为“马车铁路”
1877年,英商在唐山开办开平煤矿公司。为了把开平煤矿的煤运出去,开平煤矿公司计划修建一条从开平矿区直达北塘河口的铁路。
清朝廷最担心的是“机车行驶震坏东陵,喷烟伤害禾稼”。李鸿章等人多方努力,许诺将以骡马拖载车厢在轨道上行驶,从而终于得以允许在开平矿区与胥各庄之间,修筑一条轻便铁路,这条铁路也因此被称为马车铁路。唐胥铁路在1880年冬季开始铺轨,于1881年夏初完成。这段9.7公里长的铁路是京奉铁路的第一段,也是京奉铁路的开端。
中国首台机车名为“火箭”
英国技师金达提出按英国标准,在胥各庄建立了一个修理工厂(即唐山机车车辆工厂前身)。胥各庄修理厂用煤矿风机改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能牵引百吨的蒸汽机车,称“龙号”机车,金达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机车于1881年6月9日投入使用,终结了马车铁路时代。
1888年8月底,铁路通到了天津东站,唐山至天津之间铁路完工通车,并办理直通客货运输业务。接着,李鸿章打算把铁路从天津接到北京东郊的通州,受到顽固势力的坚决反对,津通路被搁置起来。
光绪下旨修建关外铁路
1890年3月31日,光绪帝谕,东三省兴办铁路,将津唐铁路展筑至山海关外,过锦州、新民、至盛京(沈阳)达吉林,再经宁古塔、珲春至图们江中俄交界修筑关东铁路,并从盛京(沈阳)建一条支线到营口。
然而,关内、关外两段铁路才修了200来公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关东铁路被迫停工。战后,关东铁路改名为关内外铁路。
从1899到1907年,关内外铁路自北京永定门车站至沈阳皇姑屯车站,全长839.2公里,全线通车,改称京奉铁路。此时的终点站奉天城站地处皇姑屯位于奉天城外,离奉天城根还有3.9公里。
到1911年底京奉铁路全线真正贯通之时,清廷已经灭亡。民国时期京奉铁路仍为国有,民国初期隶属交通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隶属铁道部。1921年一直修到1930年3月19日,中国设计师杨廷宝主持设计的北宁铁路终点站落成,称辽宁总站(今沈阳老北站)。至此,京奉铁路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发展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京奉铁路由北洋政府交通部管辖。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撤回奉天时,在北宁铁路皇姑屯站附近的三洞桥被炸身亡,史称皇姑屯事件。同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完成北伐,并将北京改名北平,北宁铁路也改称平奉铁路。1929年4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将平奉铁路改称北宁铁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军控制了北宁铁路关外(山海关以北)。七七事变后,北宁铁路全线被日军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