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英语:Alexander II;1818年4月29日-1881年3月13日),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六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十二位皇帝(1855年3月2日-1881年3月13日在位),同时兼任波兰国王、芬兰大公,沙皇尼古拉一世与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的长子。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亚历山大于1818年4月29日生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是尼古拉·巴甫洛维奇大公(即后来的尼古拉一世)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的长女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的长子。由于亚历山大的两位伯父亚历山大一世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都没有子嗣,故而整个宫廷上下很早就意识到亚历山大是未来俄罗斯帝国的继承人,无论是尼古拉还是整个宫廷都对这位未来皇储的教育给予极大的重视。

亚历山大的老师中包括当时俄国著名的诗人瓦西里·安德烈耶维奇·茹科夫斯基

亚历山大在十九岁时就掌握了四门外语(英语、德语、法语、波兰语)以及诸多科目,包括数学、物理、地理、历史、东正教神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等。可以说,同此前所有的俄国帝王相比,亚历山大接受的教育是最好的。1829年,年幼的亚历山大曾随父母到过莫斯科华沙柏林。在11岁,他就指挥了一个连,14岁时,亚历山大第一次担任军官,一度领导一个排。随后进一步接受军事训练。

1837年,在学业完成后,亚历山大在茹科夫斯基的陪同下,以皇储的身份开始在俄罗斯各地旅行。他不但走过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大多数省份,还到过偏远的北部高寒地区,包括十二月党人的流放地托博尔斯克(亚历山大为他们的命运向尼古拉请愿)。每到一地,当地的军政官员都予以高规格的周到接待,也尽力向亚历山大展示社会发展良好的一面。尽管地方官员们极力掩饰,亚历山大还是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的一些真实情况。这次巡游可能就是他在继位后大力推行改革措施的一个源头。

1838年,亚历山大去欧洲旅行,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到了瑞典丹麦、德意志、瑞士、意大利、英国奥地利等国及地区,受到了这些国家君主和元首的接待,还参观了这些国家著名的博物馆、图书馆、议会和重大战役的发生地点。

亚历山大唯一没去的欧洲国家就是法国,当时尼古拉一世为了显示对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的不满,特意不让亚历山大出访法国。在出访德意志期间,亚历山大选中了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的幼女玛丽亚作为自己未来的妻子。1840年,玛丽亚应邀来到俄罗斯,1841年4月16日亚历山大与玛丽亚成婚。

参与政事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尼古拉一世开始逐渐地扶植亚历山大参加国务活动,1842年在尼古拉一世休假期间,亚历山大代替父亲,主持了一个月的军国大政。

1845年,尼古拉一世出国访问,亚历山大再次临时主持政务。到数年后,亚历山大已经获得了任命个别部长的权利,也开始逐渐地处理一些日常政务。起初尼古拉一世委托亚历山大负责俄国的农业问题,在农民问题上亚历山大持有保守的立场。1849年后,尼古拉一世又逐渐任命他担任军队职务,如指挥近卫军和掷弹兵军团,负责军事教育机构。在这一期间,亚历山大受到Яков Иванович Ростовцев(1803-1860)将军等人的影响,对俄国农奴制的看法发生了转变,逐渐放弃了原来的保守思想,决定要逐步废除落后的农奴制。

即位与危机

在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遭到惨败,使得国内对尼古拉一世的不满达到了顶峰。半个世纪前称霸欧洲的俄军遭此惨败,暴露出装备落后,后勤运输和供应能力低下,军事思想陈旧,指挥无方等严重问题。恰好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尼古拉一世于1855年3月2日病逝。亚历山大接手的是一个国力衰落、危机四伏的俄罗斯帝国。

1855年3月2日(俄历2月18日),亚历山大继位,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第十二位皇帝,称亚历山大二世。9月7日(俄历8月26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瓦西里升天教堂加冕。

亚历山大二世即位后,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克里米亚问题。在1856年时,克里米亚战争已经进入尾声,亚历山大召回了克里米亚驻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希科夫亲王,代之以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同时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授权在维也纳的大使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考虑和平的可能性。3月15日,谈判在维也纳开始。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3月30日,各国签订《巴黎和约》,结束了战争。

解放农奴

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俄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实质上是俄罗斯工业和政治体制落后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问题。基于这个判断,改革俄国陈旧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势在必行。故而在宣告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中,他承诺要进行改革。甚至在战事停止之前,他就颁布了第一批措施,包括撤销尼古拉一世在位后期那些严厉的规定,比如对出国旅游和大学入学人数的限制。所有这一切预示了新的序幕的拉开。

首当其冲需要废除的就是农奴制。当时俄国90%的人口是农奴,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生产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严重妨碍了以雇佣自由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农奴反抗运动一年比一年高涨,迟一天改革,问题就更严重一步。实际上,亚历山大二世从继位那一天起就已经决心实行改革。1857年,他成立了“农民事务总委员会”,开始筹备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186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终于下诏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拥有包括迁徙、婚姻、改变职业、拥有财产、订立契约等权利;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为支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清本息。改革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如将获得自由的农民组织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服从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

从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条文中,充分可看出他的良苦用心。农奴获得解放之后的关键是土地问题。连带土地解放农奴,让农奴无偿获得他们一直所经营的土地在一场改革(而不是革命)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土地的产权本来为农奴主所有,农奴的经营权是同他们的农奴义务结合在一起的。亚历山大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贵族和农奴都满意,在巨变的同时维持国内局势安定,让农奴以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或许已是最佳的选择。说俄国1861年改革只是封建主对农民的一场掠夺显然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解释。许多农奴解放之后由于土地减少等原因在经济上仍然不能自立,只能以封建地租的方式接受地主的剥削,改革是不彻底的,但毕竟已迈过了最艰难的一步。

1857年,农奴制改革首先在政治上较为开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开始试行。在立陶宛境内,农奴主们宣布解放农奴,让这些农奴成为独立的自由农民,此后农奴主和原来农奴的关系转变为地主和雇农的关系。此后改革措施又开始逐渐在圣彼得堡等省份开始推行。

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农奴制改革触动了俄国广大地主贵族的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对。他们提出反对改革的论据是:这样会造成俄罗斯政局动荡,加剧克里米亚战争后的经济困难。地主贵族们利用激进革命者的言论,放大改革造成的负面影响,来对抗改革措施。此外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国库空虚,整个国家依靠举债度日,由于经费紧张,甚至重新装备军队这样的头等要务都暂时被搁置下来。地主贵族们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农奴制改革。

面对重重阻力,亚历山大二世仍将改革推行到底。1861年2月19日,俄罗斯宣布了新的农民法令。3月5日,亚历山大正式宣布解放俄国所有的农奴,从此农奴成为自由耕种的农民。尽管自由农一无所有,没有自己的土地,在经济关系上必须依附原来的地主才能生存下去,但在政治上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农民们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成为自由人,可以自由迁徙,也就意味着可以通过新开垦的土地致富,从而在经济上也获得完全的独立。这项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因此亚历山大获得了“解放者”的名号。

不过,被解放的农民由于土地减少、支付赎金,以及由改革带来的混乱,反而失去了从前的安定感,反抗斗争更加激烈,1860年的农民骚动多达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但俄国的政局大体上仍保持稳定,终于度过了这段混乱的时期走向新时代。此外,沙皇政府还对政治、军事、司法、国民教育、财政、书报检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9世纪60至70年代的资产阶级改革,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封建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加速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只要回忆一下法院方面、管理方面、地方自治方面的改革的性质以及1861年农民改革后所发生的各种类似的改革的性质,就一定会相信这种论断是正确的。”因此可以说,亚历山大二世是俄国近代化的先驱。

军事扩张

主词条:俄国征服中亚

自19世纪后半期开始,俄国开始积极地开发西伯利亚远东地区

1858年到1860年,俄国利用中国清政府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使用诱骗加武力威胁的方式,先后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俄国逐渐地开始往太平洋海岸移民,并把远东总督府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使中国完全丧失了在日本海的出海口。1864年,俄国又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北地区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确定了俄占中亚地区的东部边界。

沙皇政府始终对中亚垂涎不已中亚,这里有丰富的矿藏,也是俄国产品的最好市场,但中亚各族人民顽强地抵抗了俄国军队的侵略,使历代沙皇的野心未能得逞。从19世纪中期开始,沙皇政府加速了侵略中亚的步伐。

1859年至1863年间,俄国侵略军在锡尔河流域和楚河流域一带进行频繁的军事“侦察”,攻占和破坏浩罕边境的堡垒。完成改革之后,资产阶级要求开拓商品输出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市场的呼声极高。1864年,俄军开始入侵中亚,占领土耳其斯坦(突厥斯坦)、奇姆肯特等地。1865年,亚历山大二世派遣康斯坦丁·彼得洛维奇·考夫曼等入侵中亚,占领浩罕汗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城市塔什干。同年,在浩罕阿古柏伯克的扶持下,大和卓的曾孙布素鲁克在中国新疆建立的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俄国为了谋取在新疆的利益,立即承认了该汗国。此后,俄国开始侵略布哈拉汗国,至1868年,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相继沦为俄国的保护国,撒马尔罕、霍占特等地也被俄国吞并,交由土耳其斯坦总督所统治。1872年,俄国将军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科别列夫入侵希瓦汗国,期间曾对土库曼约穆德人进行了大屠杀,至1873年,俄希签订条约,希瓦割让阿姆河右岸的全部土地,成为俄国保护国。1875年至1876年,浩罕爆发了民族大起义,但遭俄军镇压,浩罕汗国被彻底吞并。

从1877年起,俄国对土库曼地区发动了全面进攻,遭到土库曼人的顽强抵抗。1880年,亚历山大二世调集大量资源支援中亚俄军,斯科别列夫再度大举入侵土库曼,攻占格奥克·帖佩(参见词条格奥克捷佩堡战役)、阿什哈巴德等地,直1884年亚历山大三世在位时期,俄军攻占了土库曼人的最后一座重要城镇梅尔夫

同时,为防止英国在中亚的势力不断增强(阿古柏的政权“洪福汗国”受到英国支持),俄国派兵入侵中国新疆的伊犁地区(1871年)。在最后完成对中亚诸国的征服时,俄国加紧了对中国新疆的侵略,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末期,中俄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1881年),俄国归还了伊犁,但仍侵占了伊犁西部霍尔果斯以西的大片中国领土。

为了更好地开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俄国决定把阿拉斯加150万平方公里土地出售给美国(另有文献说出租,租期为99年)。1867年,俄国和美国签订条约,以700万美元外加20万美元手续费的价格售出阿拉斯加。

1875年,俄国又和日本在圣彼得堡签订条约,日本承认南萨哈林岛为俄罗斯领土。

主词条:波兰1863年起义高加索战争第十次俄土战争柏林会议

1863年,大波兰起义爆发,起义以游击战的形式存在,一直扩展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亚历山大二世冒着西方干涉的危险出兵镇压,直到1864年5月才结束此次动乱。这次起义的失败使波兰王国再次失去了自治权,后来被降为俄国的一个省。沙皇政府在给予波兰农奴解放的同时,选择依靠中央集权、治安控制和俄国化政策来控制波兰。

1857年,亚历山大二世派高加索驻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巴里亚京斯基率军围剿反抗的达吉斯坦等势力,至1859年擒获其领袖伊玛目·沙米尔。俄军完全占领车臣和达吉斯坦。1859年至1862年,俄军向西北高加索阿迪格地区推进,进攻拥护沙米尔的切尔克斯人。1864年攻占穆里德教派最后一个基地克巴达,战争结束。俄国将高加索地区彻底并入版图。

1870年普法战争之后,俄国在欧洲又开始活跃起来,努力试图废除1856年的《巴黎条约》。1871年3月1日,在伦敦和会上,俄国终于推翻了克里米亚战争战败后签订的条约,取消了俄国禁止在黑海拥有海军舰队等不利条款。1873年,俄罗斯与普、奥组成了“三皇同盟”。

1877年4月12日,俄土战争再次爆发。起初,俄国军队遭受了挫折,尤其是在多瑙河流域的普列文要塞,但经过苦战,俄军仍在高加索和多瑙河战线均取得了胜利,前锋逼近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逼迫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求和。1878年3月3日,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在圣斯特凡诺签署了《圣斯特凡诺条约》。根据该条约,俄国取得了高加索和南比萨拉比亚等重要边界地区;在战争期间与俄国一起战斗的罗马尼亚取得了多布罗加作为补偿;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取得了它们的领土并取得完全独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也进行某些自治改革。此外,该条约还使一个地域范围达到爱琴海的独立自主的大保加利亚得以形成。

俄国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引起英、奥等国的强烈不满。同年,德、俄、英、奥、法、意、土在柏林举行会议,7月13日,各国签订《柏林条约》以取代《圣斯特凡诺条约》。虽然这是俄国外交战线的一次失败,但新的条约还是保留了一部分战果。保加利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获得了广泛的自治,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获得了独立。俄国在这场战争中还获得了此前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大片领土,南比萨拉比亚和摩尔达维亚,黑海沿岸的巴统等地并入俄罗斯版图。

摇摆中的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俄罗斯社会飞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负面效应。由于俄罗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化,农民暴乱的频率加快、规模扩大。1861年和1862年的骚乱在俄国的大学蔓延。1861年到1862年间,号召革命的传单出现在俄国各个城市。尽管在19世纪60年代存在严重困难,亚历山大二世和他的助手们仍然继续对俄国进行改革。1866年,随着情绪错乱的学生德米特里·卡拉克佐夫企图刺杀沙皇之后,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脱离改革的变化到来了。同年,反动分子德米特里·托尔斯泰伯爵掌控了教育大权。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对出版业的控制,限制“地方自治”议会征收税款和税款的使用,通过正常的司法程序豁免政治和出版案件,继续俄国化政策,对地方官员施加行政压力等方面都反映出一种向相反方向变化的倾向。另一方面,部分领域的改革,如1870年的市政改革、1874年的军队改革仍在进行中。

1865年,亚历山大二世的大儿子、皇位继承人22岁的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因肺结核不治而死。亚历山大二世的女儿、女大公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的身体也不甚健康。他的情感生活开始发生变化。1880年以后,年逾60岁的亚历山大二世的性情和处世态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他改变了自己的活动方式,越来越沉湎于个人生活,与情人叶卡捷琳娜·多尔戈鲁科娃的情感生活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俄国出现了一些地下革命组织,积极地开展恐怖主义活动,试图用刺杀沙皇和政要的手段,改变俄罗斯社会。1873年至1874年,俄国民粹运动鼓励农民反抗专制制度。然而农民的反响并不大,这使得民粹运动分裂成为了几个不同的团体。1874年之后,革命者中的恐怖主义势力抬头,屡次试图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对俄国的革命运动仍无情镇压,致使革命团体活动不断增多。这一时期,积极主张行刺沙皇的就是处于地下状态的民意党人。亚历山大二世遭到过多次暗杀袭击,但由于防卫措施得当,一直安然无恙。

遇刺身亡

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准备签署法令,宣布改组国家委员会,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但在这一天他再次遇刺。民意党人刺客投掷的第一枚炸弹炸伤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卫兵和车夫,亚历山大二世不顾左右劝阻,执意下车查看卫兵伤势,结果刺客投掷的第二枚炸弹在他脚下爆炸,亚历山大二世双腿被炸断(以左腿情况最为严重),在抵达附近的军事医院前已经大量失血,陷入昏迷。当日下午3点30分,亚历山大因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2岁。有当事者回忆道,在亚历山大的葬礼上,农民代表团向他敬献的花环被放在了他的胸口,“一如他生前我们农民在他心中所处的位置一样”。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打断了此前的改革进程,他的改革措施被继任者亚历山大三世逐步取消。此后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未能实行有效的改革措施,俄罗斯的各种隐患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革命爆发,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37年后,俄罗斯帝国灭亡。

为政举措

主词条:俄国农奴制改革

政治

1864年的地方自治改革,是根据亚历山大二世批准的《省、县自治机关条列》进行的。条例规定,省、县自治局是地方管理机关,负责处理与农村居民有关的地方性事务:修筑道路和桥梁、设立医院和学校等。地方管理机关由两级选举产生,自治局代表的选举资格以拥有土地的多寡为基础,因而自治局就完全处于贵族地主控制之下,并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但在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是逐渐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自治局的活动受省长监督,其独立性受到严格限制。尽管如此,地方自治局在农民中间还是展开了一些有益活动,如国民教育、卫生保健和普及农业知识等。自治局所修建的道路,特别是七十年代所修建的铁路和开设的银行,对加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870年的市政改革取消了过去的等级制的市政管理局,设立了在财产资格基础上选举产生的市杜马。市杜马选举自己的执行机关:以市长为首的城市行政处,市杜马的活动也受省县监督。城市杜马为资产阶级所控制,并为其阶级利益服务。

参见人物生平“解放农奴”部分

经济

亚历山大二世通过交通现代化,使落后的俄国进入西方强国行列。他首先注意到交通运输问题,当时俄国只有一条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的铁路干线,全国铁路里程不过600英里(约合965.6公里)左右。经过亚历山大二世的大力发展,到他去世时,全国铁路里程已达1,4万英里(约合22530.8公里)左右。铁路运输的发展及贸易,有助于俄国主要商品——粮食的出口,使俄国的经济活跃起来。

亚历山大二世在经济方面的改革还包括瓦列里·塔塔里诺夫的财政革新。他建立了单一的国库,公开每年的财政预算,并且于1866年创建了国家银行,使存贷款和财政的权力集中于中央。

军事

主词条:米柳京军事改革

1874年,在陆军大臣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维奇·米柳京的主导下,沙皇政府进行了废除军队中封建管理体系,促进现代化的军事改革,主要内容是:

根据普遍兵役制条例,凡年满20岁的男性居民,不分等级,一律服兵役。在应征入伍者当中,一部分服兵役,一部分留作后备役。兵役期限6年,期满后退为后备役。受过教育者,服役期可大大缩短。这个兵役条例解决了战时所需要的、受过训练的后备军问题。同时,部队装备中也出现了现代化的线膛射击武器。炮兵工厂开始铸造不逊于英国产品大炮。在新开办的军事院校中培养着富有文化教养的新一代军官。军队改穿比先前更为方便的新制服。

仿效米柳京的这一做法,亚历山大二世的弟弟、主管海军的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在俄国海军中也实施了改革。他拥护发展装甲舰艇、建造高速风帆一蒸汽动力巡洋舰用于远洋作战。由于康斯坦丁和其他海军将官的努力,军舰都装备了线膛炮,发展了鱼雷制造业,进行了潜艇试验。但因资金不足,海军发展仍是缓慢。

自19世纪后半期开始,俄罗斯开始积极地开发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期,俄国侵占了中国(清朝)东北、西北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1864年至1865年间,俄罗斯先后征服了中亚浩罕布哈拉、希瓦三汗国1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将其变为保护国或加以吞并,基本确立了对中亚的统治。1875年又使日本承认南萨哈林岛(中国称“库页岛”)为俄罗斯领土。

司法

在由司法大臣德米特里·扎米亚特宁及其助手谢尔盖·扎鲁德尼等人的推动下,俄国的司法于1864年11月进行了改革。新的司法条例是根据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原则制定的。根据新的司法条例规定,开始在全俄推行陪审团制度;法院开庭必须公开进行;开庭审理结果必须在报纸上公布;诉讼当事人双方均可聘请律师,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律师必须由受过法律教育而不担任公职者充任。而政治案件则由高等法院和枢密院以及军事法庭审理,并且不许陪审员参加。官吏的渎职罪不受各级普通法院管辖。诏书同时规定了法官的不可侵犯,并且取消了贵族阶层在法律诉讼过程中的一切特权。有观点认为,这是“司法部在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变成独立于政府的分支”。事实上,俄国司法机关仍然从属于专制政权。尽管如此,在这一时期的改革中,司法改革是最资产阶级化的了。

1863年,俄国废除了大多数残酷的肉刑,剩下的几种也被限制使用。

社会

在社会领域,亚历山大二世加大对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

19世纪60年代初,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法令,如1860年的《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1863年的《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1864年的《初等国民教育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这一系列法案带有明显的进步性和民主性。自1863年起俄国的大学获得自治,教员们被赋予更多自由和权利,学术空气逐渐转向自由化。从1864年开始,中等教育机构开始面向全社会接收学生,改变了此前只接收贵族子弟入学的做法。在这一时期还开办了俄罗斯的第一批女子中学,女性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的权利。亚历山大二世时期的俄罗斯妇女社会地位要高于欧洲妇女。 但到19世纪70年代,沙皇政府利用直接监视和宗教的手段加强了对教育的管制,学校的等级性也被进一步强化。这被认为是政府教育政策走向反动,教育开始倒退的标志。与此同时,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亚历山大还颁布了一系列教育规程,如1871年的《中等学校章程》、1872年的《实科学校章程》。总体来说,俄国的教育比之西欧、北美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

此外,在审查制度方面俄国也逐步放开。俄国犹太人的社会和法律地位得到改善,清新的改革之风和自由主义的时代氛围不但改变了犹太人的精神面貌,而且极大地激发了犹太人在科学、艺术、思想、教育等领域的创造力。

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文化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俄罗斯艺术博物馆,即著名的特列季奇亚科夫画廊正式对公众开放(1856年),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落成开放(1860年),莫斯科动物园对公众开放(1864年),莫斯科音乐学院落成(1866年),俄罗斯电讯社成立(1866年),莫斯科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1875年),俄罗斯第一座发电站建成投产(1879年),圣彼得堡开始了电气化时代。此外在这一时期,俄罗斯还出现了一大批艺术、医学和教育方面的社会团体,出现了第一批社会慈善机构。

在亚历山大二世主持下,在1863至1866年间,出版了由俄罗斯学者达利编纂的《俄语详解大字典》。1858年,俄罗斯开始发行第一套邮票。

在亚历山大统治时期,尤其是前15年,俄国的学术繁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如发现元素周期表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现生物条件反射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赢得世界声誉”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等。唯物主义和科学思想成了时尚的要求。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成了年轻一代的偶像,进化论得到传播,达尔文所有的主要著作立刻被译成俄语。俄国所谓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产生,并担任主持公道的角色。

外交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与奥地利帝国的关系恶化(俄国帮助奥地利镇压了1848年欧洲革命,但奥地利却帮助战争中俄国的敌人)。新的外交事务大臣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公爵上任后,把恢复俄国在巴尔干的影响力、进入黑海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他致力于废除《巴黎和约》对俄国的限制,其决策对亚历山大二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戈尔恰科夫最初奉行相对的孤立政策,并为此解释说:“俄国不生气,俄国在恢复力量。”他一度把法国看作是可能的盟国,试图与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建立联系,达成法俄和解。1859年,双方签订《中立与合作条约》。但法国在对于俄国利益至关重要的一些问题上却持模糊不清,甚至批评俄方的态度。到1863年波兰大起义后,法国企图代表波兰人进行外交干涉,但被沙皇政府拒绝。两国关系逐渐疏远。

波兰大起义后,英国强硬主张恢复1815年波兰宪法,法国也要求恢复波兰自治政府。英、法、奥联合向俄国施压,要求让波兰独立。而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主动寻求与俄国合作。戈尔恰科夫采取分化瓦解的政策,孤立了对俄国最为强硬的英国,解决了这一问题。

此事后,俄国与普鲁士达成和解,但这使得俄国没有阻止德意志帝国的出现并让它成为欧洲大陆的一个强国,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沙皇政府外交史上犯下的一个最大错误”。1870年普法战争后,俄国借机拒绝承认《巴黎和约》的不利条款。1871年的伦敦大会终于取消了《巴黎和约》对俄国的限制,俄国重新获得了在黑海地区拥有舰队的权利。此后俄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试图恢复与法国的关系,并与奥地利开始接触。1872年至1873年间,俄国与德国、奥地利结盟,成立“三皇同盟”。但在此后,德俄关系恶化。1885年保加利亚危机后,三皇同盟最终解体。

亚历山大二世时期,正是“泛斯拉夫主义”思潮流行的时期,以历史学家波戈金为首的泛斯拉夫主义者幻想组建一个以俄国为霸主的斯拉夫联盟。在这种思想的号召下,巴尔干各民族纷纷发动起义,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亚历山大乘机打出了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希望从中掠夺奥斯曼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土。俄土战争开始前,亚历山大与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达成了瓜分奥斯曼的秘密公约,又与英国协调立场,保证只占领保加利亚,而不会吞并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俄土战争开始后,俄军利用巴尔干人民的解放战争,渡过多瑙河之后顺利占领了索菲亚和阿德里安堡,逼近伊斯坦布尔。虽然俄国在英国和奥匈帝国的压力之下被迫放弃进攻伊斯坦布尔。根据1878年3月3日俄土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俄国不仅重新获得了比萨拉比亚的西南部地区,而且要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公国,由俄国派遣一支5万人的军队监督其自治。1878年的柏林会议迫使俄国改订《柏林条约》,作出许多让步。但总的来说,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自19世纪初开始,俄国便开始对中国(清朝)西北地区进行渗透、侵略。继1851年的《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后,俄国又在1862年逼迫清政府订立《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为俄国商人攫取了一系列商业特权。除经济侵略外,1856年起,俄国相继派谢苗诺夫、瓦里汗诺夫及普尔热瓦尔斯基等侵入中国西北,为俄国的军事侵略作准备。1858年,俄国与美国支持英法联军袭击大沽口,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瓜尔佳·桂良等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其中与俄国签署的部分见《中俄天津条约》)。同年,在俄国武力威胁下,清黑龙江将军爱新觉罗·奕山私自签订《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但不为清政府所承认。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瑷珲条约》的合法性,并使清政府割让了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4年,俄国又逼迫清廷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并通过陆续进行的勘界立碑,签订《科布多界约》《乌里雅苏台界约》《塔尔巴哈台界约》等三个勘界议定书。通过上述活动,俄国割占中国西北部巴勒喀什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今斋桑泊)南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65年,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入侵中国新疆,后建立“哲德沙尔汗国”,盘踞新疆大部。1871年,俄国借口塔札别克为伊犁当地的割据势力(艾拉汗)接纳,出兵强占中国伊犁地区。1872年,俄国承认阿古柏政权,同阿古柏签订通商条约,攫取侵略权益。1876年至1878年,清朝命钦差大臣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战后,俄国政府一面指使叛乱的白彦虎残部骚扰中国边境,力图牵制,一面则在外交上使用手段,以攫取更多利益。1878年清政府所派的谈判归还伊犁问题的使臣完颜崇厚在俄国软硬兼施之下被迫签订《里瓦几亚条约》。但清政府拒绝批准,并改派驻英、法公使曾纪泽前往圣彼得堡重新谈判,同时派左宗棠领兵出关,以作声援。亚历山大二世因刚结束俄土战争,财政涸竭,故而有所退让。1881年2月,中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俄国同意归还前约划走的特克斯河谷和通往南疆的穆扎尔山口,但仍占有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

历史评价

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农奴制后,流亡欧洲的俄国民主主义者、作家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在《钟声》杂志上表达了社会公众的看法:第一步已经跨出了!……亚历山大二世做了许多事情,非常之多;他的名望如今已经比他所有的先辈都高。他为了人权、出于同情而斗争,反对顽固不化、卑鄙无耻的贪婪之徒,制服了他们。为此,无论俄罗斯人民或世界历史都不会忘记他……我们向这位解放者的名字致敬!

俄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者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巴枯宁:亚历山大二世可以很容易地成为受人民膜拜的偶像,成为俄国的第一个农民皇帝,他的强大并不在于本国人民惧怕他,而在于本国人民爱戴他,人民享有自由和幸福的生活。依靠人民,他可能成为整个斯拉夫世界的救主和首脑。

俄罗斯联邦卢日科夫市长:政府竖立他(亚历山大)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全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阿列克谢二世(1929-2008):亚历山大二世不仅使俄罗斯摆脱了农奴制的桎梏,同时在国内也十分重视教育兴国,创立了许多大学。

俄罗斯作家、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将亚历山大二世称为“最后的伟大沙皇”。

亚历山大二世被刺后,时任清朝驻英、法、俄大臣曾纪泽在日记中颇感惋惜,并认为亚历山大“慈惠爱人,德政甚多,特以刚断不阿,严于去恶,遂及于难”。

美国历史学者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俄罗斯史》:可以肯定地说,亚历山大大公在继承皇位之前,仍是其固执父亲的顺从儿子,从未显示出自由倾向。事实上,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保持着一种保守的心态和态度。亚历山大二世也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坚强或有才干的人。可是受形势所迫,新帝决定推行、事实上也进行了自彼得大帝以来史无前例的根本改革。尽管那些改革非常重要,但是并未能医治俄国的所有顽疾,事实上导致了诸多新的问题和动乱,其中还包括对这位“解放者沙皇”的暗杀行为。

美国历史学者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799-1900》:他领导俄国人民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改革,试图率领俄国走向现代化。尽管这些改革非常重要,但仍没有治愈俄国的痼疾。事实上,改革还引发了其他的社会与政治问题。

现代中国学者李欣在《俄国近代化的困窘》中认为,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起了一定促进作用。然而囿于其出身、教养和历史局限性,未能把改革推向深入,贯彻到底。结果俄国社会阶级关系的紧张对立未能消弭,激进知识分子的怨恨未能化解,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改革走向全面倒退,亚历山大本人也被刺殉命,并为导致1917年帝国倾覆的二月革命埋下了种子。

轶事典故

外貌性格

亚历山大英俊、魁梧、高雅。他敏捷好动,是一位出色的骑手和勇敢无畏、沉着冷静之人,这不止一次在企图对他行刺的过程中表现了出来。

亚历山大二世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对许多做法并不喜欢,但他懂得改革对于巩固国家和制度的重要性。所以能够坚定地推行改革。

情感生活

与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

亚历山大二世在法国巴黎欣赏歌剧时,偶遇普鲁士宫廷年方15岁的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马克西米利安娜·威廉明妮·奥古斯特·索菲·玛丽公主,当即一见钟情。在和父亲谈过后,1840年亚历山大与玛丽订婚,1841年4月16日两人于莫斯科举行盛大的婚礼。玛丽宣布皈依东正教,并改名为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玛丽亚举止高雅,赢得了宫廷中人的好感。两人婚后生活一直安定,一共生了六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直到叶卡捷琳娜·米哈伊洛夫娜·多尔戈鲁卡娅出现后,亚历山大移情别恋,与多尔戈鲁卡娅的感情不断升温,并且生下不止一位子女。玛丽亚不仅要忍受晚期肺结核的折磨,而且还要看着多尔戈鲁卡娅与亚历山大成双成对地出入于皇宫内外,忍受与她共同生活在冬宫的同一个屋檐下。1880年5月底,玛丽亚因重病缠身和抑郁寡欢而逝世。

与叶卡捷琳娜·多尔戈鲁科娃

在1865年后,亚历山大的感情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波澜。经过长期的心里斗争,他最终将感情寄托于年轻的叶卡捷琳娜·米哈伊洛夫娜·多尔戈鲁卡娅(叶卡捷琳娜·多尔戈鲁科娃)。自1866年7月起,两人开始秘密在一起。这种感情并非是一般中年人对于年轻女子外貌的喜爱,而是一个48岁的成熟男人对一个18岁年轻富有魅力的女人的迷恋。两人曾试图分开半年,但最终都无法忘记对方。亚历山大多尔戈鲁卡娅十分眷恋,甚至秘密安排她在冬宫居住。亚历山大多次和左右亲信表示,自己没有了多尔戈鲁卡娅,一天也无法度过,两人育有一子二女。亚历山大下诏赐这几个孩子以尤里耶夫为姓,封为贵族,享有特级公爵的尊号。他们的女儿奥尔加·亚历山德罗芙娜·尤里耶夫斯卡娅嫁给了普希金的外孙格奥尔格·冯·梅伦伯格(其父为德意志拿骚公国的尼古拉·威廉王子)。

1880年5月底,皇后玛丽亚去世,亚历山大二世在皇后去世后仅40天就和多尔戈鲁卡娅秘密结婚。他在婚礼上说:“我用了14年的时间等待这一天的到来,我害怕失去幸福!希望上帝不要过早地剥夺我幸福的日子。”亚历山大不久就下诏封多尔戈鲁卡娅为特级公爵夫人,赐姓尤里耶夫斯卡娅,授予她的亲属和后代法律特权,世袭罔替。无疑,亚历山大的行为在皇室中带来不良的影响,也使他的儿子,即日后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对多尔戈鲁卡娅形成不好的印象。

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因民意党人炸弹袭击而驾崩。在他的灵柩由冬宫运往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基大教堂之前,多尔戈鲁卡娅将自己的一撮头发剪下放入已故君主的手中,作为他们相爱十余年的纪念,在场众人无不落泪。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无法忍受母后的情敌在俄国居住,便将多尔戈鲁卡娅贬出俄国。之后多尔戈鲁卡娅居住在法国巴黎和尼斯,这两处地方都有亚历山大为她买下的私宅,另外根据亚历山大的遗诏,俄国宫廷每年支付多尔戈鲁卡娅3.5万卢布。在余生中,多尔戈鲁卡娅开始撰写回忆录,主要内容是她和亚历山大的感情生活。1922年2月15日,多尔戈鲁卡娅在法国尼斯去世。

与维多利亚女王

还有一种传言,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初恋情人是亚历山大二世。1839年,尚未成为沙皇的亚历山大大公在周游欧洲时抵达英国,并于5月7日与维多利亚女王见面。时值女王20岁生日,初次见面,身着军装的亚历山大英俊潇洒的外形就深深地吸引了维多利亚。然而这样的爱意却引发了英国议会的不满,墨尔本勋爵威廉·兰姆明确反对英国与疯狂扩张的俄国产生任何瓜葛,要求女王与亚历山大划清界限;另一方面,远在俄国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听说了此事,他要求他的儿子迅速回国。在国家利益和政治考虑的双重压力下,二人放弃了爱情。此后的35年间,他们一直没能相见,直到1874年亚历山大访问英国,才得以重逢。

人际关系

关于亚历山大二世的父祖及兄弟,请参见词条“罗曼诺夫王朝”“尼古拉一世”及“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

亚历山大虽然有众多情人和私生子女,但他只有过一次合法婚姻:1841年与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马克西米利安娜·威廉明妮·奥古斯特·索菲·玛丽公主(黑森大公路德维希二世巴登威廉明妮公主的幼女),即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结婚,有六子二女,其中六子一女活至成年。

亚历山大二世与情人叶卡捷琳娜·多尔戈鲁科娃生有二子二女:

此外,尼古拉二世时期的俄国海军上将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阿列克谢耶夫也是亚历山大二世的私生子。

(人际关系部分主要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为纪念亚历山大二世,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在圣彼得堡他被刺杀的地点,花费24年时间(1883年—1907年),修建了基督复活大教堂(Собор Воскресения Христова),一般被称为滴血救世主教堂(Храм Спаса на Крови)。

芬兰共和国首都赫尔辛基的议会广场中有亚历山大二世的雕像,是芬兰属俄(参见词条芬兰大公国)时期由雕塑家Walter Runeberg于1894年制作完成,为的是赞颂亚历山大在位时期对芬兰自治所持的相对容忍的态度。

2005年6月7日,为了纪念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巨大贡献,俄罗斯政府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立起了亚历山大二世的的首座塑像。

据传说1830年亚历山大二世生日的那天,俄国人发现了变石,因此他们将这种宝石命名为“亚历山大石”。